第一场秋雨
韩云令
今年农历闰六月,夏天格外炎热,是多年未遇的酷暑。8月7日立秋那天,暑气未消。直到9号清晨,"滴答滴答"的雨声轻轻叩响窗棂,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我赶忙起身趴在窗台上,只见无数银丝般的雨线正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这是入秋后的第一场雨。
雨点起初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像在演奏一曲激昂的进行曲。渐渐地,中雨转成了小雨。我家窗户正对着一条蜿蜒的上山路,紧挨着郁郁葱葱的大山。透过细密的雨帘望去,山坡上的野草顶着晶莹的水珠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优美的圆圈舞。邻居家的围栏斜对着我家窗前,探出墙外的藤蔓上开着几朵小黄花,被雨水洗过的花瓣显得格外鲜艳。忽然,一只喜鹊扑棱着翅膀躲到我家屋檐下,想必是雨势太大,找不到食物了。我轻轻推开门想问问它要吃些什么,却还是惊动了这个胆小的小家伙,只见它如离弦之箭般冲进了雨幕中。
今年的气候确实特别。往年立秋后要过六七天,早晚才能感受到凉意,可今年刚立秋第二天,早晚就已凉爽宜人。此刻已近上午九点半,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客厅的大窗前,透过布满雨痕的玻璃望向远处。我家右面和后面都是苍翠的大山,此刻整座山峦仿佛被一片绿树托举着。山高云低,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将山顶完全笼罩,远远望去,山尖已隐没在云雾之中。
昨天手机就收到了暴雨预警,此刻楼下的路上果然空无一人,连往来的车辆都销声匿迹。我们住在小区后排靠近山脚的位置,虽然是小区内部的山脚,但与小区外部的环境截然不同。从小区入口到我们家,海拔要升高九十多米。平时天气闷热时,往家走的这段上坡路总会让人气喘吁吁。不过这里的山景和空气确实宜人,往南开半小时车就能到达海边。只是今年夏天太阳格外毒辣,我们很少出门。原本计划今天周末外出,看到暴雨预警后只好作罢。
既然大家都待在家里,那就好好吃顿饭吧。餐桌上都是自家种的绿色蔬菜:茄子、南瓜、小葱、黄瓜,还有刚摘的西瓜。中午做了排骨炖冬瓜、丝瓜炒鸡蛋、油炸花生米,主食是腊肉焖饭。家里的小家伙吃得特别香,饭量都快赶上我了。正吃着,天色愈发阴沉,屋里不得不打开吊灯。潮湿的空气让人感到闷热,但开冷气又怕老人家受不了。想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反而享受不了儿时的那份自在——那时没有空调,我们就聚在大树底下乘凉,铺张竹席当床,烧堆艾草驱蚊,摇着蒲扇纳凉,数着星星入眠。
一顿简单的家常饭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窗外的雨依旧下个不停。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菜农的蔬菜,农家的玉米、谷子、高粱都渴盼已久。老天眷顾那些在田间挥汗如雨的农人。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始终离不开粮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至今犹在耳边。在这国运昌隆的年代,军民百姓都要吃饭。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吃饱了才能更有力量。感谢老天的这场甘霖,虽然现在的政府完全有能力解决干旱问题,但那要耗费多少人力、电力、物力啊!惟愿国泰民安,愿老百姓的粮油成为国家最坚实的后盾。

个人简介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泥上偶然留…》《充满哀思和…》《莫道桑榆晚为…》《关于五一的些许回忆》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母亲的针线活儿》,济南都市头条还有在北京头条新推发了几篇家乡美食等。最近又在济南日报商河新报发了几篇共有三十余篇。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