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宝智
我是个千阳种地的,日日与黄土纠缠,春播秋收,汗水都浸在泥土里。至于近在咫尺的千湖湿地,倒成了远在天涯的风景。直到南方朋友电话里问起,我竟一时语塞,这才惊觉惭愧,自家门前的珍宝,却描画不出半分模样。今日偷得浮生半日,放下锄头,抖落衣襟上的土屑,终于要去识一识它的真容。
甫近景区大门,便与一位守门女子相遇。她一身制服笔挺,目光越过我的头顶,投向远处虚无的空气。我近前欲问,她嘴角撇了撇,下巴微抬,那无声的傲慢如同初秋的薄霜,倏地降下。我心头一梗,只得默默掏出证件,悻悻然闪身入内,步履匆匆,仿佛身后有鞭子在赶——这初访,竟是从一道冰冷的门槛开始。
然而门内豁然洞开,天地如新浣的碧纱,轻轻覆落下来。先前那点不快,瞬间被浩荡的水气涤荡净尽。湿地的气息裹挟着水草的清甜与湖水的微腥,扑面而来,直透肺腑,仿佛整个胸腔都被这无边的澄澈灌满了。举目四顾,水光接天,绿意如潮,山水相衔,难分彼此。栈道如灵动的游龙,蜿蜒于明镜般的水面之上,岸边的垂柳依依,柔条轻拂,倒影浸在水中,水底的绿影与岸上的青翠浑然一体,虚实相生,清幽如画。林木葱茏,浓荫匝地,空气清冽得如同刚刚滤过,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草木的鲜润。自然天成的湖泽草木与栈道亭台的人为匠心,在此地竟如骨血般交融无隙,不见斧痕,唯有和谐。
行走在蜿蜒的栈道上,心绪渐渐澄明。水是极清的,清得能直视数米之下安然铺陈的卵石,细沙的纹路历历可见。水草修长柔软,随着暗流舒展腰肢,小鱼苗银光闪烁,如精灵般倏忽来去。这无瑕的澄澈,正是宝鸡城区万千人家灶上锅中翻滚的汤水,杯中袅袅升腾的茶烟!每一滴水,都背负着无数城市脉搏的律动,无声地奔赴远方。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区的血脉命根,不容丝毫亵渎。念及此,步履不觉更加轻盈,唯恐惊扰了这方供给生命的纯粹。
栈道深处,忽见一群游客屏息静立,人人引颈如鹤,目光投向远处一片开阔水域。我循着望去,心脏猛地一颤——几只朱鹮!那圣洁的身影,如同飘落凡尘的雪色精灵,在水天之间缓缓踱步。它们长喙殷红如点染的朱砂,羽翼洁白似初霁的新雪,优雅地涉水觅食,偶尔展开双翅掠过水面,白羽在灰绿湖水的映衬下,纯净得令人窒息。它们是大地遗落的珍宝,在此地栖息繁衍,无声诉说着这片水域的洁净与丰饶,是这方水土无言的勋章。
行至一处水湾,岸畔树立着一块古朴的石碑,刻着“大秦牧马处”几个字。眼前仿佛铁蹄踏地,烟尘腾起——两千多年前,秦非子便在此地为周王室豢养骏马。碧草连天,湖水如镜,战马嘶鸣,蹄声如鼓。这丰美的水草,曾喂养过赳赳老秦横扫六合的雄心与铁蹄!水草丰茂处,亦是英雄起家地,秦人的魂魄,早已深深融入这片湖泽的每一寸水波与泥土之中。
栈道转折,又见一处渡口遗迹,石条砌岸,老木苍苍,木牌上铭刻着“文公古渡”。想当年,我大秦先祖正是由此登舟,劈波斩浪,涉过这浩渺之水,去开辟更为辽阔的疆土。湖水悠悠,千载不息,仿佛仍在低吟着那支古老的秦风:“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千年的水声,拍打着秦人东进的船板,也拍打着今日我的脚踝。
栈道引我渐行渐高,蜿蜒向上,终于登临墩台山。山顶古烽火台巍然耸立,石基斑驳,苔痕苍苍,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戍边老卒,沉默地守望着脚下的千湖。站在墩台之上,视野豁然洞开。极目远眺,但见十四公里湿地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苍茫大地间迤逦铺展。湖光潋滟,星罗棋布的水泊宛如散落的翡翠碎片;绿岛如螺,点缀其间;蜿蜒的栈道如同精巧的针线,将这片巨大的水泽明珠细细缝缀起来。远处,千阳县城在薄霭中若隐若现。古时烽烟起处,今为生命之源,历史与现实的重量,在此刻沉沉地压上肩头。
半日步履匆匆,栈道行尽,终须归去。走出景区大门,先前那制服女子依旧立于原处。再瞥一眼,她目光似乎依旧投向远方,姿态未改,我却已释然——她守着的,原是这样一片牵扯着历史命脉与城市呼吸的圣洁之地,是生命活水的源头闸口,其重何止千钧!这守护的姿态,纵有几分生硬,亦不过是职责所系,如磐石般沉默。
归家途中,夕阳熔金,心神一片澄澈——这流淌过先秦牧场的雨露,这濯洗过朱鹮羽翼的清波,这穿越了文公古渡的烟水,这沉淀了墩台烽烟的泉源,此刻正携带着千湖湿地深处那无垠的绿意与天光,汩汩流入我的血脉,温润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如我一般平凡而真实的生命。
千湖之水,无声奔涌,流过千年尘土,也流过今日的杯盏。它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更是我们血脉中生生不息的甘泉。
2025年8月10月李宝智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