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情之爱永恒
——《竹影流年》读后感
文/郭有三
近日,我参加了洛阳作家贾红松老师的《竹影流年》新书发布会,这是他的第二部散文集,受到与会读者的热烈欢迎。《竹影流年》是一本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充满浓浓亲情的好书,他的文字如一股清风带给我们一份夏日的清凉,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世界里遨游。
贾红松出生于洛阳市宜阳县白杨村,有人戏称此地为三阳开泰之地。据说该村子南头有一颗遮天蔽日的白杨树,树冠偌大如盖,祖辈人寄希望此树给村民带来吉祥安康,遂将此村命名为白杨村。出生于农村的贾红松对家乡有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写出来的文章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只要经历的不后悔,未到来的不畏惧,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信心,将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意,这就是年近六旬贾红松的人生观。
贾红松老师创作的《竹影流年》以中原乡村生活为背景,收录了大量乡土纪实散文,如童年往事、顺阳河竹林景观等。书中《高梁红了》、《幸福桃乡》等篇章因“展现土特产经济价值,又保留散文美学特质”,被文学界视为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学样本;“童年竹哨声与煤油灯下的评书时光,铭刻成人生最珍贵的财富"——让读者感慨书中乡村生活细节,并引发强烈共鸣。
我喜欢竹,不仅喜欢竹的风骨,更喜欢竹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逆精神,以及厚积薄发的奋斗精神。正像贾红松老师所写“冲破笋衣之前,竹笋如同一团岩浆隐藏在地表之下。一旦从土里拱出来,竹笋就一寸寸、一节节往天上冲,仿佛想和高天上的云握握手。”这些情感细腻的文字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作品。在当下喧器浮躁的洪流中,《竹影流年》宛如守护我们精神家园的一剂良药,又恰是慰藉疲惫心灵不可或缺的一滴甘露,令我们为之心动。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人生之路风雨漫漫,当我们经历了苦难之后,重要的是满怀热情继续前行,当历经千帆之后,所有的人生感悟转化作最真实的思考,质朴的文字就会随着最真挚的感情直抵人心。 在《竹影流年》书中《白面元宵》一文令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父亲的旧帆布包、母亲的红围巾、满地打滚的白面元宵”,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份独特的白面元宵为何能如此令我难以忘怀呢?其实,这背后彰显的是作者父母对家庭深深的责任感和对子女满满的爱,让读者感同身受。
此篇文章朴实无华,情真意切,仿佛让我观看了一部农村版的《父母爱情》,如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父女亲情、父母爱情,用真情实感打动了我的心。
作者笔下的元宵不仅是儿时心中的一种美食,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寓意。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幸福和美满,是中国家庭过节的必备食品。时过境迁,我们时常追逐着远方的梦想,却忽略了身边最朴实的感情,我们为繁忙工作中的盛宴奔忙,却遗忘了家庭团圆时的浓浓亲情。
作者笔下的那份父亲的元宵礼物,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食品,更是父母爱情的见证和家庭亲情的象征。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亲情可以如此深厚和温暖。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亲情,用心去守护我们的家庭,让亲情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让亲情之树常青,让父母之爱永恒。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成员,深耕金融领域,书写生活风采,于安乐窝中开启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