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上阵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果
李 皓
夏日炎炎,家中立式空调突然漏水,水流满地的狼狈与维修师傅需次日才能上门的无奈交织,本是一桩烦心事。可静下心来,向度娘请教,按照网上教程自行鼓捣后,空调竟奇迹般恢复正常。这寻常的生活插曲,让我联想到了自己退休后创作心态的转变,二者瞬间形成奇妙呼应——当放下对某些头衔的执念后,创作反而迎来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生活与创作的经验似乎在共同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世上许多事,越是急于求成,越容易陷入困境;唯有放下负担,轻装前行,成功才会不期而至。亦即人们常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会让人在前行中背上沉重负担。受他人以及当下社会风气的影响,我曾一度认为自己也应该弄个圈内的“国家级商标”贴贴,觉得只有头上闪耀着这样的“光环”,自己的创作才有价值、才够风光。这种对结果的过度追求,无形中变成了我的精神负担:国家级的标准是什么?我已发表的作品够不够数量?得花多少钱需到哪里去复印资料?是否需要自费再出几本书?如此这般,外在标准绑架了内在节奏,急于求成的执念,让本应自然生长的过程变成了对功利的追逐,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纠结状态。就像赶路者总盯着终点的计时器脚步便会因焦虑而慌乱一样,我的大脑里时常纠缠着这些问题、一点创作灵感也没有。
后来,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退休,只需用作品说话无需再用头衔去证明自己之后,便决定放下执念专心于生活和写作。这样一来,心态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创作境界反而进入了理想状态:今年3月中旬动笔,坚持每天一篇,我竟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吴伯箫的故事》一书的写作。藉此惯性,我竟逐步形成了每三两天就有一篇文章出手的好习惯。脑子越用越灵,灵感越来越多,即使不出门,静坐家中读书、品茗、刷手机,也能激发写作冲动。“写作和喝茶一样,只要肯将生活的细节泡开来细品慢嚼,就都是滋味都是文章!”“把日常生活切成薄片,双手举着让阳光透视,你便会发现人生的纹理!”如此这般的哲思妙言时常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跃然纸上。被报刊采用的稿件数量也比过去增加不少。这种心态的转变并非等于放弃追求,而是挣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让创作回归初心——不再为头衔而写,只为表达内心而作;不再为迎合标准而妥协,只为坚守热爱而耕耘。就像自行维修空调的过程,没有专业师傅指导,也没有必须立刻修好的焦虑,只是按步骤一步步排查、尝试,反而在专注与耐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似乎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园丁放下“当年开花结果”的急切,静心浇灌施肥,植物自然会在合适的季节绽放;匠人放下“一夜成名”的渴望,潜心钻研技艺,手艺自然会在岁月沉淀中精进。放下执念,不是消极懈怠,而是以更纯粹的态度对待事物,遵循其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方能水到渠成。
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头衔”与“执念”的纠缠,它们或许是外界的评价标准,或许是自我设定的目标。这些东西在最初可能是动力,但一旦过度执着,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空调漏水的生活插曲告诉我们,不必因暂时的困境焦虑慌乱,按部就班地寻找方法,问题终会解决;创作心态的转变启示我们,不必被外在的光环绑架,坚守初心、轻松上阵,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果。
生活从不会辜负那些放下负担、专注前行的人。就像候鸟只有卸下多余的羽毛才能展翅高飞,河流只有挣脱堤坝的束缚才能奔流入海,人只有摆脱不必要的执念,才能在从容与专注中抵达理想的彼岸。这或许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放下负担,方能轻装前行;心无旁骛,方得始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新闻工作者。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