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力量
前天,有一位久违的文友到我们单位,我们坐在一起,聊起写文章,有的亲戚、同事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追求效率、计算得失的时代,能赚钱是硬道理,其余再有文学细胞、再会写文章,不能变现,又有什么用?
对,他们说的似乎也不无道理,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强调经济发展,追求各界利益收入的增长,如果一个地方的GDP没有上来,经济实力跟不上,还哪有心思去谈文学?过去的中国称有学识、挺有文化的人为“秀才”,而且秀才属于地方的精英阶层,经济状况优于普通百姓,但也有人称其为“穷秀才”“酸书生”,甚至说是“书呆子”。其实,秀才并不穷,古代只要寒门学子考上了秀才,都有翻身的机会,至少有一定的俸禄,而且享有一些特权,如见了县官可以不用下跪、种50亩地可以不交税,一般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即便考上秀才后没有飞黄腾达,然而有一点勿庸置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学问的人,气质自然光彩照人,心灵神采奕奕,行动举止风度翩翩。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曾说:“有文学时,也许我们认识不到它的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学,则人的生活便会粗鄙野蛮。”其实,文学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有的作家的一部微小说、一篇散文,足以让人感动、令人泪目,也可以如沐春风,启迪思考,触动情感,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思维,进而改变一生,这些都是我们感同身受的,至少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从中获取快乐和心灵上的满足。这不仅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
虽然我们只是文学爱好者,没有写出一鸣惊人的精品力作,更没有获取什么文学奖项,只是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和写作。每到一个新城市,我们第一选择是到书店看一看新书,平时也会抽空学一学新知识、阅读经典,甚至在风雨交加之时,我们也能静下心来看书读报,淘洗心灵,看窗外的风雨,体会书中的内涵与精髓,享受内心的宁静,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传递情感,表达对一个人的喜爱,让彼此心领神会,即使对方没有同感,但至少不会反感、不会认为是“骚扰”。小到写一篇情感美文,大到写一部爱情小说,都离不开通过细腻、简洁紧凑的描写,流露出男女之间真实的情感,描绘出唯美的意境。正如“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通过写这些情感文章,往往扣人心弦,让作者和读者从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有时候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甚至引发身体的不舒服,我们会选择阅读经典或者写日记、随笔来缓解压力。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可以转移注意力,而且大多还能从书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让人在逆境中建立心理韧性。尤其是在写作过程中,能促进自我反思、自我认知,找到可以展示自己价值的平台,得到心灵的满足,从而战胜内心的恐惧、不安、困惑。每写一些文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自我表达的空间,进行适度的心理宣泄,从而找回生活的节奏,让自己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
文学是人生的一种底色,亲情、友情、用之于民,这此情感的纽带,编织生活中最美的画卷。有时候有些话不宜直言,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撰写出流畅优美、细腻动人的文章,表达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的魔力、爱情的浪漫,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让感情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以载道,今年有几次我与朋友一起外出度假,他们喜欢到酒吧、超市、广场,我直奔书店,欣赏一些小说、大作家的经典,他们很是不解,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看似无用的阅读、思考和发呆,恰恰可以滋养灵魂,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因为读史书可以让人明智、读诗歌使人聪慧灵秀、读哲学使人深遂、读伦理让人庄重、读法律使人善辩。正如“谁说先生百无一用,诗书至少可以明事理、增长知识、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是文化、精神、气度的浸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滋养,体会文学的魅力,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好的文章,可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美、修辞的美、意境的美。尤其经典作品,写出了人的种种色色、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方方面面,给读者带来抚慰和温暖,让大家的思想得到启示、情感引发共鸣、精神受到鼓舞,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正是文学的力量所在。
弘扬真善美,宣传正能量。但愿我们热爱写作的人,能够通过手中妙笔,利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温度的文字,以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演绎,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震撼与觉醒,也让我们自己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文学道路,共创精神财富......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