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堂每日一图365-216
赵蔚芝与赵执信:三首诗作映照的文化传承

2025:晚学堂每日一图365-216 赵蔚芝与赵执信:三首诗作映照的文化传承
(一)照片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多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民公园。赵蔚芝先生的长子,共和国同龄人赵先勇先生。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多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民公园。笔者和赵先勇先生合影留念。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多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乐疃村。赵执信墓位于翰林坟公墓。
赵执信[shēn](1662年-1744年),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多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乐疃村。近处是赵执信墓地,远处是赵执信的学生常熟人仲昰(shì)保墓地。
(二)赵蔚芝与赵执信:三首诗作映照的文化传承
友情提醒:
赵蔚芝先生的著作如书山学海,笔者因时间与学识所限,尚不及全面研读。本文仓促间一日成文,不仅篇幅冗长,更难免存在词不达意、疏漏错讹之处,恳请学界方家海涵谅解 。
(1)

图片说明:赵蔚芝先生在列车上读书,上世纪八十年代。
“赵执信是清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轰动一时的《长生殿》案件中的“要犯”,又是“一代正宗”王渔洋在诗坛上的劲敌。在清初的文学领域里,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理论,他都有相当高的成就。他是一个长期被埋没的优秀诗人。”
在赵蔚芝先生和他的学生刘聿鑫(山东大学教授)选注的《赵执信诗选》前言中,他这样介绍自己家乡的诗人赵执信。他说,“赵执信的家乡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城马行街”。赵蔚芝本人的家乡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关村人,他的后人这样给他做介绍。
赵执信,赵蔚芝,二人家乡在空间上的距离,不过三五百米,二人出生时间,一位1662,一位1919,相聚257年。
《赵执信诗选》出版后,赵蔚芝为自己确立了一条科研原则:“围绕淄博,古为今用,不重复前人的劳动。”
赵蔚芝的著作总共15种,其中关于赵执信的就有5种(《赵执信诗选》《谈龙录注释》《赵执信诗歌选译》《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集笺注》)。他的绝大部分著作是在74岁离休之后完成,之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语文教学。
赵蔚芝先生的教学经历堪称传奇,他极有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个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专科、本科的教育工作者,这还不够,他甚至教过私塾。“他在城市国立中学工作过,也在私立学校、乡村学校工作过;教过青年人,也教过成人;教过普通群众,也教过领导干部、在职教师。”当过校长,做过班主任,最钟情的是语文教学。在博山工作过,在张店工作过,在潍坊工作过,在济南工作过,差一点进入山东大学工作,最终被山东理工大学评为教授。
赵蔚芝先生的子女赵先珉、赵先勇、赵先进写了二万字的长文《回忆父亲——赵蔚芝》,情真意切,在此不再赘述。
有人传言,赵蔚芝是赵执信的后人,笔者当面求教赵先勇先生,他给予否认。这点让我钦佩,“攀附”有名的同姓祖宗,往往能带来实际益处,但赵蔚芝和他的后人不屑于此。
(2)
赵蔚芝与赵执信更多的是精神的契合,文化上的传承,而不是血脉的相连。二人都经历过巨大的人生坎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长生殿》剧祸案”爆发。戏曲家洪昇邀赵执信等观剧,赵执信曾润饰该剧。当时孝懿仁皇后病逝不久,尚处“国恤”期,京朝官百日禁作乐。礼科给事中黄六鸿上疏弹劾,称此举“大不敬”。康熙大怒,严惩相关人。赵执信被革职除名,洪昇被革去国子监生籍,超五十人受牵连。事发后,赵执信揽责,称“赵某当坐,他人无与”。此事件让他远离官场,开启长期漫游,创作大量现实主义诗篇。
文革期间,赵蔚芝因学术文章遭难,47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历经批斗、劳改等磨难。子女受株连:大姐先玲遭报复致精神失常,48岁离世;先珉被清出教师队伍18年;先勇22岁才就业;先进到邹平下乡插队,16年才返淄博。身陷逆境的赵蔚芝坚守骨气,拒说违心话,借诗明志,在恶劣环境中抄写大量经典,创作多首诗歌。1979年4月平反,60岁回归教师队伍,74岁离休。
经过《长生殿》案件这场风险,赵执信对宦场的龌龊,政局的残酷,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他断绝了仕宦的念头,决心走退隐的道路。在《题信州所畜白鹦鹉》里这样写:
自爱晴窗理雪衣,霜风还为下帘帷。
情知舌巧王孙喜,不向金丸落处飞。
这里的白鹦鹉,正象征他自己。白鹦鹉的清高洁白,不慕荣利,避世绝俗,远离祸患,就是他对待现实的态度。
文革期间,赵蔚芝在恶劣环境里,从图书馆借古籍,利用劳动间隙,在工具室用废试卷抄写《说文解字注》等大量经典,创作三十多首诗歌,其中《牛棚抄书》这样写:
非充美玉韫于斯,权作韬光养晦时。
特向天如学七录,知其不可而为之。
刘聿鑫注释,这首诗写赵蔚芝在文化大革命中,只能隐藏才能,使不外露,学习张溥抄书,充实自己。

图片说明:赵执信西游路线示意图。
经过这场风险,赵执信对仕宦生活的险恶龌龊,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决心退隐,不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削职还乡到他六十三岁,是他的漫游时期。这段时间,除了断断续续地家居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到处漫游。他东至黄海,西至嵩山,南至广州,北至天津。游历的地区,除山东外,有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前后到过五次,最后一次竟在苏州住了四年。他的出游,不只是为了游山逛水,探奇揽胜;更重要的是为了开阔胸怀,排遣内心的郁闷,访求知心的伴侣,向山水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图片说明:赵蔚芝旅行路线示意图。
中国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为求知治学之法,也是文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赵蔚芝将其作为治学方略,以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他热爱中华文化,向往名山大川,提出进修古典文学需“五到”,在“心、眼、口、手到”基础上加“足到”,即通过旅游实践接触自然、社会与历史遗迹,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深化知识。
1981 - 1988年,他利用暑假完成八次壮游,足迹遍布吴越、秦晋等多地,行程超3.5万公里,覆盖大陆除新疆、西藏、海南外的省市区。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他不惧旅途艰辛,赴古人相关地开展文化考察,每至一处皆赏景怀人、记录感悟,创作近150首诗歌。他走、学、思结合,在教学科研关联处亲身感悟印证,挖掘文化内涵,探寻古人创作缘由,助力古典作品研究鉴赏迈上新阶。
赵蔚芝读赵执信《韬光庵金莲池上……》诗,对其中“盲僧俗客日交臂,但于池畔争肥甘”的“肥甘”二字不解。吴越之行,他专程去韬光庵一游,以证见闻。
赵蔚芝与赵执信的认知高度契合,这种契合,不在朝夕相伴的岁月,而在精神深处的共鸣。
(3)
淄川学者宋玉谋先生在其《赵执信纪念馆》一文中写到,“赵执信原墓碑立于乾隆十一年(1746),墓志铭为清翰林院检讨汪由敦撰写,墓表为内阁学士、吏部侍郎黄叔琳撰文,清代诗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书丹。其墓前原有石供桌、石碑,墓顶封土上还有山榆一株。1966年其坟墓遭掘毁,骸骨被扬弃,石碑、供桌、山榆均无存,仅封土尚可辩认。”
赵蔚芝对家乡博山的乡贤赵执信崇敬有加,不但为其著作做注释,而且三次拜谒赵执信墓地,并三次写诗。
1962年8月,文革尚未开始,此时赵执信墓地尚未被毁。43岁的赵蔚芝第一次拜谒赵执信墓地,他写到:
《题赵秋谷墓》
溷藩难处此身归,千古长眠在翠微。
泷水岂容湘水怨,饴山且作青山依。
诗名已使市增价,傲骨还令冢发辉。
鸾凤鸱枭原异属,半生沦落未为非。
刘聿鑫注释,赵秋谷墓,在博山土门头村西。这首诗对赵秋谷从翰林院削职除名回家的原因,对他的诗作、性格及半生沦落,作了全面评价。
1979年7月,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然而赵执信墓地早已是荒冢一堆,难以辨识,60岁的赵蔚芝,重回教师队伍,他再次来到赵执信墓地,写到:
《再题赵秋谷墓》
半生精力治堪舆,杏岭佳城自结庐。
曾向朋侪矜绝学,还教子弟秘遗书。
骨枯宁料天光照,墓掘应知地气虚。
为报先生差自慰,周山翠柏未芟除。
刘聿鑫注释,这首诗写赵执信半生精力治堪舆之学,没有看出自己的穴地地气虚,文化大革命中让造反派挖出了尸骨。表面上挖苦赵执信看风水的眼力不高,实则揭露了造反派挖坟掘墓的野蛮暴行。
1986年7月,67岁的赵蔚芝已经在淄博师专工作,12月由博山区人民政府重立墓碑,碑上题字“清诗人赵执信之墓”,为苏州大学教授、著名清代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书丹。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杨振寰先生补书。另外,仲昰保墓前现立有一碑,由博山区人民政府同一年所立,碑上刻有“清常熟诗人仲翰村之墓”,为著名书画家费新我所书,墓表是由博山人士赵蔚芝教授所作。(宋玉谋文),赵执信墓地正在重修,赵蔚芝第三次来到这里,距第一次已经24年,他写到:
《三题赵秋谷墓》
天阶茔兆未荒芜,双冢并存幸不孤。
地下长眠非父子,泉台永伴是师徒。
坟加封土如新葬,墓建丰碑胜旧图。
试问原山孝水域,名贤丘陇尚留无?
刘聿鑫注释,赵秋谷墓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这首诗写赵秋谷墓重修,墓前建起丰碑,胜过旧貌。感慨孝妇河流域名贤坟墓,还有多少保留着。

图片说明:“清常熟诗人仲翰村之墓”背面是“仲昰保墓表”,左为墓碑,右为墓表原稿,感谢冯作明兄提供资料,感谢师兄宋元斌帮忙整理文字。
仲昰保墓表
仲氏讳昰保,字羹梅,号翰村,常熟人。初学诗于同邑冯武。康熙庚子,北来拜秋谷为师。秋谷游苏州,与相聚于金鹅馆,令幼子庆从之读。雍正甲辰岁暮,秋谷返里,仲氏随之至,留居因园,后一度归省,不久即还,师生同处于博者凡十九年。乾隆癸亥,年六十,以风痹卒于博,原葬城南峨岭之阳,与秋谷天阶之墓遥望,邑人称之曰“望师坟”。秋谷后人体先人之志,乃迁葬于天阶。仲氏遗作,秋谷命其子赵念为之编定,题曰:“翰村诗稿,其诗多用赵氏法,运意劖刻成就,为秋谷门人之最。”昔者孔子歿,子贡庐墓三载,传为嘉(佳)话,若仲氏之与秋谷,生相从,死相依,亦足为尊师爱生之典型矣。
颜山后学赵蔚芝撰 昃如川书
仲氏墓前原无碑,此碑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政府所立。
仲昰保(1683 - 1743),字羹梅,号翰村,是常熟诗人。赵执信、仲昰保二人在苏州相识,结下忘年之交,仲昰保拜赵执信为师 ,并一直追随老师,在博山客居长达十九年。
仲昰保去世后,“原'葬城南峨岭之阳,与秋谷天阶之墓遥望,邑人称之曰‘望师坟’”。后葬于赵执信墓旁,师生二墓相依相伴,后人称赞他们“生相从,死相依”。1966 年,赵执信坟墓遭掘毁,仲昰保墓也受到影响。1986年12月,博山区人民政府重立赵执信墓碑, 同一年也在仲昰保墓前立碑,碑上刻有“清常熟诗人仲翰村之墓”。
赵蔚芝先生三题赵秋谷墓,一首比一首精彩,尤其是第三首《三题赵秋谷墓》,其中“天阶茔兆未荒芜,双冢并存幸不孤。地下长眠非父子,泉台永伴是师徒。””更是以凝练文字,道尽师生间跨越生死、超越亲缘的深厚情谊,让这段“生相从,死相依”的佳话,在诗句中永恒流传,也让后人透过文字,深切触摸到往昔师生情的温热 。
从某种程度来讲,赵蔚芝和赵执信,也是跨越时空的学生和老师,赵蔚芝深耕古典文学,对赵执信诗作与生平钻研至深,他用《三题赵秋谷墓》等诗作,延续着对先辈文人的追慕与传承。
深耕教育长达五十年之久的赵蔚芝先生,桃李遍天下。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无数学子打开古典文学的大门,引领他们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遨游。成为学生们学业与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1952年淄博一中成立高中部,他担任淄博一中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及一班班主任。1955年高中第一届(高一级)学生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医学院、山东大学、南京航空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名牌大学的达十几人,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列全省第二。以后与他长期合作著书的刘聿鑫就在这个班里,考入山东大学,并留校任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的《师说》被传唱了千年,从孔孟周游列国传经布道,到唐宋八大家以文育人,再到赵蔚芝这般深耕讲台半世纪、以生命践行师者使命的耕耘者,代代师者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脉络,将文明的火种薪火相传,让文脉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
(4)

照片说明:从右到左:陈汝洁先生、魏恒远先生、王鹏羽先生(博山)、刘夺先生、崔汉钊先生、马振颖先生、清之先生(博山),笔者(博山),未说明者均为桓台人。

图片说明:桓台陈汝洁先生著作《赵执信研究丛稿》。
勤奋如赵蔚芝先生,纵然以“鲐背之年”辞世,心中仍存憾事,“他一心想要写的《赵执信评传》和有关蒲松龄的一篇文章未能完成。”
然而,事未必全做尽方为圆满。先生未竟的学术之志,那些浸润着他心血的研究心得、课堂教诲,恰似不灭的火种,在后辈学人手中接续传递。
桓台人陈汝洁先生,业余致力于清代文学和淄博地域文化研究。著有《赵执信研究丛稿》,待刊著作有《赵执信生平著述新探》。他还参与编撰了《王士禛志》《淄博文化通览》等图书。为《赵执信研究丛稿》作序的,正是赵蔚芝先生的高足刘聿鑫。
2008年8月,赵蔚芝先生90岁生辰当天。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校长张新义、副校长张宇声前去祝贺,送去一幅中堂画和一幅寿联,中堂画的是寿桃,寿联上联是“一生执教人歌上寿”,下联是“等身著述天与遐龄”。
赵蔚芝先生不愧为“淄博百年学人”。
是为记。
参考资料:
1.《赵执信诗选》,赵蔚芝、刘聿鑫选注,齐鲁书社,1983年3月第1 版第1次印刷;
2.《赵蔚芝文选》,赵先勇编,中国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赵执信年谱》,李森文著,齐鲁书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孝水乡情》,宋玉谋著,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25年3月27日出版;
5.《赵执信研究丛稿》,陈汝洁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6.《淄博晚报20年:淄博百年学人》,尹茂林著,新华出版社。
附:赵蔚芝先生简介

图片说明:赵蔚芝先生肖像,摘自《永远的怀念:赵蔚芝先生纪念文编》(赵先勇主编),以下“赵蔚芝简介”亦来自该书。
赵蔚芝简介
赵蔚芝(1919.8.23.—2012.3.2.),原名赵成茂、赵承懋,字蔚芝(以字行于世),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关村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曾任淄博市五届、六届政协副主席,淄博市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顾问,齐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蒲松龄研究会顾问等职。
1942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同年开始工作。曾任昌乐县方西乡山唐中心小学校长兼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主任(分校校长),济南私立洗凡中学教导主任。建国后,历任淄博一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兼校务委员、工会委员,山东农学院速成中学语文教师,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淄博师专(现山东理工大学)古典文学教师、教授。1993年离休。先后获“淄博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淄博市文化名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1942年至1993年,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五十余年,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过在校学生、在职教师、在职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
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及离休后的时光,潜心从事学术研究,从事齐文化及淄博历史文化名人赵执信、蒲松龄、王渔洋的研究,出版《谈龙录注释》《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集笺注》《聊斋诗集笺注》《聊斋词集笺注》《稷下学宫资料汇编》《晏子春秋注解》等九部著作,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参与《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等四部著作部分章节的编写;出版个人诗集《蔚芝诗选》;撰写学术论文、教学经验介绍等数十篇。著作总计达500万字。其中《聊斋诗集笺注》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淄博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淄博市1996年度精神文明精品工程作品奖,《赵执信全集》获山东省优秀图书三等奖,《谈龙录注释》《稷下学宫资料汇编》获山东省教委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成果《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向中学实际,首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其它著作、论文绝大多数获淄博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谈龙录注释》《稷下学宫资料汇编》《聊斋诗集笺注》《晏子春秋注解》参加“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全省优秀社会科学图书展览”。其成就材料入选“1983—2003淄博首届文化名人优秀成果展”。
赵蔚芝自23岁登上讲台,74岁离开教坛,近90岁才搁笔。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图片说明:赵蔚芝先生的长子赵先勇主编的《永远的怀念:赵蔚芝先生纪念文编》和《赵蔚芝文选》。

图片说明:笔者收藏的,与赵蔚芝先生有关的书籍刊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谈龙录注释》两种,《赵执信诗歌选译》《赵执信诗选》《赵执信诗集笺注》(上下)《赵执信全集》《聊斋词集笺注》《晏子春秋注解》《蔚芝诗选》两种,《管子学刊:赵蔚芝教授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纪念专刊》,计11种,加上赵先勇先生赠送《永远的怀念:赵蔚芝先生纪念文编》和《赵蔚芝文选》,总计13种。
赵蔚芝先生著作(15种)
(1)专著(11种):《赵执信诗选》《谈龙录注释》《赵执信诗歌选译》《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集笺注》(以上著作刘聿鑫参与编写)《稷下学宫资料汇编》《晏子春秋注解》《聊斋诗集笺注》《聊斋词集笺注》《蔚芝诗选》《赵蔚芝文选》
(2)合著(1种):《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
(3)参与编写(3种):《齐文化概论》《齐文化通论》《蒲松龄志》
又附:忙碌中感受博山烟火

照片说明:博山区沿河西路,青龙山大铁桥南侧。

照片说明:博山区人民公园。

照片说明:博山区李家窑。
2025年8月4日于博山区半农村舍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