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到宝鸡出差,中午在农家吃饭,听当地人把猪肉说成【zhī ròu】,感觉非常亲近,心喜这里的人跟我一样都咬舌,顿时就涨了几分自信,好像自己也不咬舌了。
后来,与文化馆的人交谈,才知道在陕西关中西府方言中,人们口中的说的是“彘【zhī】”而不是“猪【zhū】”,但所指就是“猪【zhū】”,不是当地人咬舌把“【zhū】”说成“【zhī】”;而是保持了猪的文言表达。
彘,普通话读音【zhì】,陕西方言发音【zhī】,是个很古老的词语,本义指大猪,后来泛指一般的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有一段: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里的彘肩就是猪腿。
在古文中,猪的表达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彘【zhì】,还有豕【shǐ】、猪(豬)【zhū】、豚【tún】。彘、豕、豬、豚、猪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系。
彘【zhì】,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说文》:彘,豕也。《小尔雅》:彘,猪也。
豕【shǐ】,彘总称为豕。《汉书》颜师古注:“豕者,彘之总名也。”
猪(豬),猪也可以写作豬,豬是猪的异体字,在古文中可见。
豚【tún】,会意字,本意指小猪,后泛指猪。《说文》:豚,小豕也。《方言八》:猪其子谓之豚。从猪(豬)和彘的字形演变来看,最初的字形都显示出猪的形状,只不过猪(豬)的字形以豕为基本形态,猪的形态更完整些;彘的字形更突出了猪嘴的形态。
可见,彘【zhī】自古有之,彘虽是方言,却是猪的文言表达,把猪说成彘【zhī】不但不土,而且还十分文雅。但是,像我这样有点咬舌的人的确发不出【zhu】的音。我最怕说“主持”二字,因为我只能说成“【zhǐchí】”或【zǐcí】。每次主持会议,或在会议上发言,遇到“主持”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刻意回避,用其他词汇代替,避免露怯。
陕西人骂人时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猪和狗,最粗俗的骂人话就是“猪下的”,我绝对不会骂这样的话,这并不是我语言文明,而是我骂不出来,如果真让我骂就成了“彘哈的【zhī ha di】”,很不好听。
所以,把“【zhū】”说成“【zhī】”虽然有文言考证,但归根结底还是地方口音所致,这就是方言的特点,方言的魅力。至于陕西西府方言中的“彘”既是文字的传承,更是方言的习惯。而我发不出【zhu】的音完全是个人发音方面的缺陷,拿“彘【zhī】”说事仅仅只是一种自嘲罢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段陕西西府故事《彘情还未了》。
三十年前的陕西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买几头猪娃(小猪仔),利用剩饭剩菜加糠慢慢养,一头猪娃至少要养一年。买回来的猪娃不论公母都先要劁【qiāo】(阉割,摘除睾丸或卵巢),这样的猪才容易上膘长得快。但有时候会出现劁不净(没有严格彻底)或漏劁的情况,就相当于古代的假太监。这样的猪长大后就会因发情而跳槽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