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杨炳阳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常说:“向侵略者屈服的人,决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他,就是一个至死不向侵略者屈服的真正的中国人。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就失去了父亲,他和母亲、妹妹依靠叔叔,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让他能识几个字将来支撑家庭,母亲节衣缩食,好不容易才把他送到了学校。性格坚毅的他,学习十分勤奋。
1918年14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确山县第二高等学校。那年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共产主义思想传到了中国。紧接着“五·四”运动爆发了,他和学校的全体师生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上街游行,贴标语,散传单,抵制、查封日货。他是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一九二三年他在开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党派到白区工作。他先后五次被捕入狱,敌人给他灌辣椒水、石灰水、上电刑,各种酷刑用尽,但他坚强不屈,宁死也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几次都是在他的坚持斗争和党的营救下出的狱。
1928年他被党派到东北开展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20万大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拱手让出东北三省,东三省三千万同胞从此沦入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铁蹄之下。
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杨靖宇被选为共产党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反日同盟总会会长,宣传、组织群众,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坚决的斗争。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派他到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游击队的政治素质迅速提高,人数扩大,战斗力迅速增强,连续粉碎了日、伪军的四次“讨伐”。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很快燃遍东北各地,有力地打击了日寇。
1936年,杨靖宇已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并任中共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这年冬,南满日寇调集日军、伪军、警察等号称20万人的联合部队,对抗联开始了“冬季大讨伐”,声称要剿灭抗联,并悬赏10万大洋通缉杨靖宇。在极端困难危急的情况下,杨靖宇和战士们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12月上旬,杨靖宇和警卫排30名战士,被敌人包围在辑安县一座山中,敌人发誓要“活捉杨靖宇”。杨靖宇沉着机智地带领战士利用地形挖洞隐蔽。几天以后,粮食吃光了,洞内无法生火和觅食,杨靖宇带头撕下衣服里的棉絮充饥,坚定地号召战士们:“坚持就是胜利!”第16天,敌人因长时间搜索不到杨靖宇而颓丧地撤退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抗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日寇为解除其“心腹之患”,稳定后方基地,从1938年起,向燕北大量增加兵力,在东北全境加紧镇压“反满抗日思想”,大肆屠杀无辜居民,集中大量兵力对抗联活动的山区反复“搜剿”、封锁、制造“无人区”,企图困死、饿死、冻死我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同敌寇展开斗争。他们铺冰卧雪,断指裂肤,用泥土、水草来裹治创伤;夏天到来,“蚊吮血透衫”,昼夜难眠;没有粮食,他们吃野果、树皮、草根充饥。1939年10月开始,日寇调集20万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领的部队被围困在原始森林中,他们与敌人周旋度过一个严冬。1940年2月,杨靖宇带领几名战士在辑安县境内活动,遭到敌人袭击,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只剩他一人。敌人将他重重包围,敌机在头上盘旋扫射、撒下传单要他投降。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原林海里,没吃没喝,他只身与数百敌人周旋战斗了三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疯狂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胸腹,发现他的肠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敌人惊呆了。
杨靖宇将军至死不向侵略者屈服,他永远是后世的楷模!
作者简介:杨炳阳,生于1958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大众日报》《文汇报》《知音》《星星诗刊》《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