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母校,祝你生日快乐
文/刘元林
国庆假期迎来母校周至中学八十华诞,对所有“周中人”而言,可谓双喜临门。我从母校毕业赴京求学、工作,至今整整四十年。四十年前,我是母校八四级文科班的一名学生,当时恰逢母校四十周年校庆,我有幸作为在校学生代表发言。那天典礼进行中下起大雨,主席台临时撤到校团委办公室里,我在室内对着麦克风读完了发言稿。那次只露了个声,这次庆典总算露脸了。
一
回想四十年前,恍若昨天。四十年前的周中校园什么样?我愿意在这里与小学友们分享二三。
那时的校门是现在的北校门,门外就是108国道;
那时校园西侧的沙河是条臭水沟,从周至县造纸厂流下来的污水,散发着浓烈的臭鸡蛋味儿;
那时的教室都是砖木结构的大瓦房,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冬天我们的手冻得握不住笔;
那时经常停电,教室的窗台上摆着一溜儿煤油灯;
那时十五六个人一间宿舍,睡的是大通铺,每人的空间只容许平躺和翻身;
那时我们从家里带粮食交给学校大灶,一百斤麦加八块钱加工费,可换八十斤饭票;灶上一个素菜五分钱,一个荤菜一毛钱,却很少买,都是从家里带浆水菜、或者从商店买一瓶辣子酱就饭;
那时没有餐厅、没有饭桌、没有凳子,都是三五一簇蹲在食堂前的土场上吃饭……
那时物质条件尽管艰苦,但身处其中,我们并不觉得多苦,因为那时的校园,充满了爱和温情。同学之间同吃同住,互帮互助,相处和谐。特别是我们的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记着,高一的历史老师焦学诗,在第一节课上,板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用周至先贤李二曲先生的名联激励我们;我一直记着,高一的班主任胡国祥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专心学习,不要跟女生眉来眼去;我一直记着,高三的班主任李文哲老师,见我突发高烧,用自行车带我上县医院,归来又让我住在他办公室养病……书生报恩无长物,惟有手中一只笔。在我新近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我的一九八四》中,就有这些老师的身影。
1984年高中毕业之际,作者与同班同学邢宏锋(后右一)、李夏(前左一)、余东阳(前左二)在周至照相馆合影留念。
四十年,中国变了!周至变了!母校变了!首先要感谢等老一辈政治家、改革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让中国融入世界大格局,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三年前,周至县终于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是七十万父老乡亲辛勤耕耘的结果,也得力于政府公务员的辛勤工作。我曾听到本届县委书记闻其伟说:“我来自黑龙江省集贤县,当我看到周至有个集贤镇,我知道周至就是我的家乡。”而母校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历届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接续奋斗。我上学时的校长赵天禄老师,后来的校长陈效友老师、校长陈育康老师,包括现任校长孟杰智老师,都为母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付出很多心血。
二
前不久,在周中在京校友座谈会上,我讲过一个笑话——其实是我的亲历。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问我:爸爸,你小时候,吃过冰淇淋吗,喝过可口可乐吗,玩过奥特曼吗,听过音乐会吗?我说,没有,一样也没有。我生长在陕西周至秦岭山脚下一个小山村,像你这么大时,我吃过山葡萄,喝过山泉水,看过蜻蜓和蝴蝶共舞,听过蚂蚱与自来儿合唱……儿子说,嘻嘻,你是乡下人,我是北京人。我说,儿子,你说得不错,我虽然是乡下人,但我是“北京人”的爹。
我们这些当年的乡下孩子,何以成为城里人的爹、城里人的娘?追根溯源,我们要感谢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周至;我们要感谢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叫周至中学。当年,母校给了我们一个支点,我们踩着她的肩膀,跳出“农门”,走进城市,从此有了新的天地;当年,母校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还教我们分辨善恶美丑,给我们心中种下一把做人的尺子;通过母校,我们结识了很多同学和校友,在异地他乡,我们道义相劝,困难相帮,隔三岔五就要见见面,见面都是纯正的乡音,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一个支点、一把尺子、一群兄弟姐妹,这是母校给予我们这些游子享用终生的财富。
岁月匆匆过,真情永难移。此时此刻,请允许我道一声:谢谢周中母校!谢谢母校所有的老师们!
2017年10月27日,作者陪周至中学在京“第一学长”周明先生回母校出席校友艺术馆开馆仪式。
三
接下来,作为四十年前的高考生,我还想给在校的小学弟小学妹们说两句话,第一句:学习不全是为了高考,学习首先是为了明理。理就是真理、公理,是人类不断探索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共识和常识。人类认识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后来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现在科学发现宇宙无边无涯,根本没有中心。人类认识真理也会有反复。以前麻雀被当作“四害”之一,现在则认为麻雀是好鸟;孔子一度是被打倒的“孔老二”,现在孔子是树在周中校园里的“万世师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多生孩子,七、八十年代要求少生孩子,现在又鼓励多生孩子……禅宗一位高僧说过,“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怎样才能不受人惑?怎样才能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明白人”?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而中学阶段的基础学习尤为重要。
第二句:学习不全是为了高考,但高考一定不能忽视。相对而言,高考是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之一,是改变人生境遇的重要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年轻人进入主流社会的入场券。一定有人不同意我这个观点:曹雪芹、陈忠实都没有上过大学,照样写出文学经典;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是从大学退学的,照样创建商业帝国。我要说,弟弟妹妹们,这些人都是天才,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杰出人物,他们玩的是“高难动作”,请勿盲目模仿。对于绝大多数的平常人,高考是这样一件事:它虽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但足以影响你的一生。当你还有机会高考时,一定要把高考当回事。当然,没有通过高考,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希望。从象征意义上讲,高考这张试卷,需要每个人用一生来做答。
祝贺母校生日快乐!祝福母校事业兴旺!
(刘元林,周至县九峰镇人,媒体工作者。此文为作者在母校周至中学建校八十周年庆典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