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轶事— 我的藏族徒弟
文 图/陈鑫
2013年春运刚结束,两位二十多岁的藏族青年来到了办公室报到入职,女青年叫达瓦玉珍,男青年叫扎西朗加。他们通过青藏集团公司机关招聘考试,被公司融媒体中心录用并分配到了拉萨记者站。从此,我和两位藏族记者结下了师徒之缘,开启了青藏铁路宣传报道的鸿浩之旅……
2010年初,我受单位指派,再次来到西藏,承担起了重新组建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的任务。记者站的工作范围是对拉萨站区,格尔木—拉萨,拉萨—日喀则所有铁路沿线车站,列车,车间,班组的运输生产和职工文化生活进行宣传报道。点多线长,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和环境艰苦,采访任务繁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令人振奋的时代吹响了振聋发聩的号角,召唤我们聚集在了雪峰圣湖之畔。本着重点加强格拉线宣传工作的宗旨,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和融媒体中心领导为记者站及时增加了人员,配齐了新设备。达瓦玉珍和扎西郎加的加入,不但使拉萨记者站增添了力量和活力,也使我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这两位同志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满怀着建设西藏,服务家乡的理想和抱负,来到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积极向上,表现突出。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俩初来乍到,面对各种型号的摄像机,编辑机,信号传输系统。两位理工科专业的高材生大眼瞪小眼,完全是门外汉,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了。
原融媒体中心主任林毅反复叮嘱我,要做耐心细致的“师傅”,想方设法让这两位新兵快速成长,早些掌握传媒业务技术,形成战斗力。我知道他俩精通英文,就以此为突破口,要求首先看懂摄像机,编辑机上所有的英文说明,再明白各部件按钮功能作用。懂得摄像技巧取景构图,色温的把握。俩人潜心投入,孜孜不倦,只用三天就搞懂弄清了设备使用原理。但如何教会他们采访和解说却让我费了很大的力气。记者现场采访人物既要思维清晰,又要条理明确,口齿更要干净利落。但两位藏族青年恰恰在这方面是短板。于是,宿舍,站区花园,车站广场都成了他们刻苦练习气息吐字发声,咬文嚼字的大声朗诵报纸的场所。原来,这都是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接下来我又采取学中干,干中学的方法,带着俩人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从现场架设机位,取景录像,对话采访,撰写稿件,编辑制作,素材传输等都让他们亲自上手,我在一旁指导把关。几番实际操作下来,俩人进步很快,工作状态都有了显著变化,从未出现半点差错,并且达到了一线记者采 编 播的标准。有一幕情景使我难忘,当电视屏幕第一次播放他俩独自完成的新闻节目时,荣誉感和幸福感伴随着自豪与喜悦,都随着脸上的泪水一起释放了出来,达珍手捂着眼睛,羞涩的不敢直视屏幕,扎西也在悄悄地擦拭着眼角的泪花。
按照拉萨记者站,要挺立潮头,独挡一面的要求,我们三个人秣马厉兵,主动请缨,将管辖范围扩大到了格尔木地区,确保每期新闻都有两条拉萨和格尔木的报道,减轻了融媒体中心采访室的压力。
长期以来,我们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坚守在雪域高原,坚持深入生产一线,溶身于职工当中,将浓厚的情感倾注于对青藏铁路发展进步美好前景的展望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走沿线,下站段,进班组,深入建设工地和沿线藏族村镇。以雪山为邻,以钢轨为伴,日月星辰照激情,披星戴月亦豪迈。挖掘和发现运输生产中涌现出的突出人物和先进事迹,路地共建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以及青藏铁路各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
经过实践与磨炼,拉萨记者站工作能力日趋强大起来。2014年八月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建成通车,2016年7月青藏铁路建成十周年庆祝大型活动,两位藏族记者亲身参与,积极肯干,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重要报道任务。
达瓦玉珍的节目主持,新闻播音,因其赋有藏族语言特色,得到了全路宣传系统同行的赞扬,也深受各族职工的喜爱。扎西郎加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擅长拍摄专题和文艺片,他拍摄镜头认真细致,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无数个美轮美奂的镜头画面,都是出自他的创作,并被同行们广为使用。因此,他俩人成为了青藏线宣传战线的主力干将。
平凡的岗位却造就着赤诚的灵魂,拉萨记者站足迹所向,披肝沥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党委的表彰以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中央及西藏等主要媒体,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铁道部影视中心也大量采用拉萨记者站发出的专题和新闻报道……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拉萨记者站也有了许多变化。我已退休赋闲在家,2017年,达瓦玉珍调整到了拉萨车务段从事党办工作,曾经的记者工作经历,使她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良好的从业习惯和优良的素质,得到了段领导的认可,如今已经担任了段党委组织助理,成为了一名优秀党务工作干部。扎西郎加如今仍然坚守在记者站岗位上,他身兼多职,即当记者,又做设备维护技术员,现在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采访和解说,摄像技术已经相当娴熟老道,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了。
作者简介:
陈鑫,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任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站长。擅长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影视中心,西藏电视台等媒体大量采用,2021年退休,现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