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横跨在溪流之上,人踏着它过去,便不再回头看了。桥于是日渐朽败,终有一日坍塌在湍急的水中,无人记得它曾经的模样。
世上常有这般人,需要时便亲热如兄弟,事成后则冷眼相向。我见过一个厨子,烹调技艺极好,每逢宴席,主人必殷勤劝酒,称他为"吾家之宝"。厨子也便信了,日夜钻研新菜式,十指被油烫得疤痕累累。后来主人从城里请了新厨,便将他遣去后院劈柴。厨子起初不信,犹自每日整治几样小菜奉上,久之,主人厌烦,竟命人将他逐出。厨子立于门外,手扶那扇他进出了二十年的黑漆大门,忽然大笑,笑罢又哭,从此不知所终。
和尚念经,原是分内之事。偏有施主在佛前许愿时,对和尚千恩万谢;愿望达成后,却嫌和尚念经索要香火钱,竟至于拳脚相加。和尚的秃头上挨了几棍,青紫隆起,却还要合十念"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是念给谁听的呢?我想那棍棒大约也是佛祖的考验罢。
驴子拉磨时,主人跟在后面,不时抛一把黄豆;卸了磨,便一刀结果了性命。驴肉做成火烧,主人吃得满嘴流油,还嫌肉质太老。这驴生前挨了多少鞭子,走了多少冤枉路,无人计较。人们只道驴肉火烧滋味不错,明日再杀一头便是。
最可笑的是那些建桥人,桥成之日,便是他们失业之时。他们蹲在桥头,看车马行人匆匆而过,竟无一人驻足问一句:"这桥是谁修的?"河水汤汤,倒映着他们枯瘦的影子。他们修了一辈子桥,最后连自己的影子都渡不过去。
人心不足蛇吞象。你给他一文,他想要十文;你给他十文,他又想要百文。感恩二字,在有些人眼里,不过是暂时用得着的工具罢了。一旦目的达到,这工具便与废铜烂铁无异。我曾见一乞儿,寒冬腊月瑟缩街头,一商人赠他棉衣。次年商人落魄,乞儿竟已发迹,见了商人,不但不认,还叱其挡道。商人愕然,乞儿身上的棉衣却还穿着,只是外面罩了锦绣,看不见了。
付出的人寒了心,便如烧红的铁浸入冷水,再难恢复原状。他们沉默地离去,像秋叶飘落,不发出一点声响。而那些不知感恩的人依旧在筵席上高谈阔论,酒酣耳热,浑然不觉少了什么人。
桥塌了,总有人会再建一座。驴死了,总有人会再买一头。这世上从不缺桥和驴,缺的是过桥后回头看一眼的人,和喂驴时手下留情的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