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渡尽劫波见菩提(终章)
(钱塘江大潮夜)
乌云压城,狂风怒号。钱塘江畔,潮水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浪头拍打着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临安城的富商权贵们早已得了消息,正忙着将金银细软装上马车,往高处逃命。而江边的贫民窟里,百姓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水一寸寸逼近,老人抱着孩童,妇人攥着破旧的包袱,眼中满是绝望。
济公赤着脚,摇着破蒲扇,晃晃悠悠地走在江堤上。他望着那些仓皇逃命的豪绅,又看了看蜷缩在茅草屋里的贫民,摇头叹道:"好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突然,一声巨响——江堤裂开一道口子,浑浊的江水如猛兽般涌入贫民区!
"救命啊!"
"孩子!我的孩子!"
哭喊声中,济公眼中精光一闪,纵身跃上最高的那块礁石。他解下腰间的破袈裟,往空中一抛——
"哗啦!"
那件破旧的袈裟竟在风中展开,化作一片遮天蔽日的金光!袈裟上的补丁一个个亮起,竟浮现出整部《地藏本愿经》!
与此同时,那些正在逃命的富商们突然发现,自己的马车纹丝不动——拉车的马匹前蹄跪地,任凭鞭打也不肯前行!
"怎么回事?!"绸缎庄王掌柜气急败坏地跳下车,却见自己的金银箱笼"砰"地炸开,里面的元宝全都变成了沉甸甸的秤砣!
更可怕的是,他们身后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各家祖坟竟然自行裂开,先人的尸骨一具具爬出,手挽着手,在洪水前筑起了一道白骨长堤!
"逆子!"王掌柜父亲的尸骨指着他怒喝,"我生前教你积德行善,你却为富不仁!今日老夫就要替天行道!"
另一边,知府大人的祖宗十八代都从坟里爬了出来,对着他破口大骂:"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我张家没有你这样的不肖子孙!"
济公站在潮头,破扇子轻摇。那些汹涌的潮水遇到白骨堤坝,竟乖乖分流,贫民区滴水未进!
突然,天空中的袈裟金光大盛,化作无数菩提子,飘飘洒洒落在百姓手中。穷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菩提子一触手心,就化作了一粒粒饱满的米粮!
而那些为富不仁者的手中,菩提子却变成了带血的铜钱——正是他们这些年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证!
"阿弥陀佛。"济公的声音在天地间回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食恶果。今日之后,望诸位好自为之。"
晨光破晓时,潮水退去。百姓们发现自家门前多了一袋袋粮食,而那些豪绅的宅院里,却堆满了腐烂的鱼虾——正是他们平日克扣渔民的"孝敬"!
江滩上,济公的破草鞋还留在礁石上,人却已不见踪影。只有一首歌谣随风飘荡:
"莫道因果无人见,举头三尺有神明。
狗啃骨头终须碎,狼叼肥肉反害命。
你拆你的洛阳桥,我度我的劫波船——
且看来年今日,哪个负心人,跪在阎王殿前补亏欠!"
---
(尾声·三月后)
临安城焕然一新。新任知府开仓放粮,重修堤坝;王掌柜散尽家财,在饿殍巷建起了真正的粥棚;醉仙楼改作了女工学堂,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子。
灵隐寺的槐树下,一个小沙弥正在扫地,忽然发现树根处生出一株小小的菩提苗。他惊喜地喊道:"方丈!快来看!济公圣僧种的菩提子发芽了!"
老方丈含笑点头,望向远方的天空。恍惚间,似乎又看到那个摇着破扇的疯和尚,正踩着云朵向他挤眼睛。
(全书完)
---
后记:疯僧渡世,因果不空
写完《济公游记之因果渡》的最后一章,我合上稿纸,窗外恰好落下一场急雨。雨滴敲在青石板上,噼啪作响,恍惚间,竟像是济公趿拉着破草鞋,摇着蒲扇,晃晃悠悠地从故事里走了出来,冲我咧嘴一笑。
这部小说里的济公,不是高高在上的罗汉,不是庙堂里金身塑像的圣僧,而是一个嬉笑怒骂、喝酒吃肉的疯和尚。他衣衫褴褛,却心如明镜;他疯疯癫癫,却洞悉世事。他摇着破扇子,唱着歪诗,在人间行走,看似游戏风尘,实则渡人渡己。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世间太多不公。
有王掌柜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有周探花这样道貌岸然的禽兽,有赵太师这样借佛名行魔事的权贵。他们锦衣玉食,却心如蛇蝎;他们满口仁义,却草菅人命。而普通百姓呢?他们像饿殍巷的老妪一样,被踩断了手指也不敢吭声;像醉仙楼的云裳姑娘一样,死了都无人问津。
济公的存在,就是给这些人一个痛快淋漓的报应。
他不是靠说教,不是靠感化,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让恶人自食其果,让善人终得善报。
王掌柜的脑门上刻了“忘恩负义”,周探花被自己钉人的银钉索命,赵太师被三千冤魂撕碎……这些不是残忍,而是**天理循环。
济公的快意恩仇,恰恰是普通人最渴望的“现世报”。
但我们终究不是济公,没有神通法术,不能一挥扇子就让恶人遭殃。那么,普通人该如何面对世间的种种不公?
我想,济公给了我们答案——
1. 守住本心,莫失善念。
哪怕世道再黑,也不要让自己变成恶龙。饿殍巷的老妪即便落魄,仍记得当年借出的十两银子是善举;云裳姑娘即便惨死,魂魄也未化作厉鬼害人。
2. 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不必急着看恶人遭报,时候到了,自有天收。就像钱塘江大潮夜,那些豪绅的金银化作秤砣,祖坟里的先人爬出来骂不肖子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3. 渡人,亦是渡己。
济公看似在渡众生,实则也在渡自己。每一次惩恶扬善,都是对佛心的锤炼。我们普通人虽无神通,但举手之劳的善行,何尝不是在修自己的福田?
写完这个故事,我常常想:如果世间真有济公,他会如何看待今天的我们?
或许,他仍会摇着破扇子,醉醺醺地笑骂:
“世人啊,还是这么蠢!
有钱的怕死,没钱的怕活,
争名夺利一辈子,
临了才发现——
金银带不进棺材,
孽障却要跟着下地狱!”
然后,他灌一口酒,趿拉着草鞋,晃晃悠悠地走向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而我们,合上这本书后,也该想想——
下一次,当我们在饿殍巷看到乞讨的老人,在醉仙楼听到女子的哭声,在金佛殿前发现带血的脚印时……
我们,会怎么做?
——乙卯年二月二三日夜,于烛下搁笔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