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青楼灯灭现白骨
(醉仙楼花魁失踪第三夜)
临安城西,醉仙楼灯火通明,丝竹声声,达官显贵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可在这繁华表象之下,却隐隐透着几分阴冷。
三日前,醉仙楼的头牌花魁云裳姑娘离奇失踪,老鸨对外宣称她是被富商赎身远嫁,可楼里的姑娘们却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多提半句。
济公摇着破蒲扇,趿拉着草鞋,晃晃悠悠地走到醉仙楼门口。他抬头望了望那金碧辉煌的匾额,咧嘴一笑:“好一座销金窟,不知底下埋着多少冤魂?”
门口龟奴见他衣衫褴褛,伸手拦住:“哪来的疯和尚?滚远点!”
济公也不恼,从怀里摸出个酒葫芦,仰头灌了一口,醉醺醺道:“贫僧是来超度的,你这楼里怨气太重,怕是要闹鬼啊!”
龟奴脸色一变,正要赶人,楼里却突然传来一声尖叫——
“啊!井……井里有东西!”
济公眼睛一眯,身形一闪,竟如鬼魅般绕过龟奴,直奔后院。
后院一口古井旁,几个丫鬟吓得瘫软在地,其中一个手里还攥着半截断裂的珠钗——正是云裳姑娘常戴的那支!
济公探头往井里一瞧,浑浊的井水映着月光,隐约可见井底有什么东西泛着惨白的光。他哈哈一笑,解下腰间的酒葫芦,往井里一抛——
“咚!”葫芦沉入水中,再提上来时,钩子上竟挂着一块破碎的官绸布料!
围观的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布料分明是官家才用的上等绸缎!
济公眯起眼,手指在井沿一抹,指腹上竟沾了暗红色的血渍!他冷哼一声,纵身一跃,竟直接跳入井中!
井水冰冷刺骨,济公却如游鱼般灵活,潜至井底,伸手一摸——
七具女尸!
每具尸体的天灵盖上,都钉着一根三寸长的银钉!
济公目光一寒,手指轻弹,其中一根银钉“铮”地飞出,落入他掌心。他细细一瞧,钉尾竟刻着一个小小的“探”字!
“好一个探花郎!”
---
(知府后衙,夜)
新科探花郎周文渊正伏案批阅《女训》,朱笔勾画间,神色淡然,仿佛外界的纷扰与他毫无干系。
突然,房门“砰”地一声被踹开!
济公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门口,手里捏着那根带血的银钉,冷笑道:“周探花,你这银钉,钉的是活人还是死人?”
周文渊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阴冷,随即又恢复成温文尔雅的模样,微微一笑:“圣僧何出此言?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哪懂这些?”
济公嗤笑一声,破扇子一扬,桌上《女训》哗啦啦翻动,竟浮现出一行行血字——
“贞洁烈女,当以死明志。”
“不守妇道者,钉魂永世不得超生。”
周文渊脸色终于变了,猛地站起身:“妖僧!休得胡言乱语!”
济公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着“云”字的手帕,轻轻一抖,竟化作一缕青烟,烟中隐约传来女子凄厉的哭声——
“周郎……你为何……负我……”
周文渊面如死灰,踉跄后退,突然狞笑起来:“她们活该!不过是些低贱娼妓,也配纠缠本官?!”
话音未落,济公手中银钉突然凌空飞起,直指周文渊眉心!
“既然你这么喜欢钉人魂魄,不如自己也尝尝这滋味?”
银钉寒光一闪,周文渊惊恐万状,转身就要逃,却见济公破扇一挥,衙门外的冤魂竟如潮水般涌来——
“还我命来!”
“周文渊!你不得好死!”
凄厉的哭嚎声中,周文渊被无数鬼手拖入黑暗,而济公只是摇了摇头,叹道: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翌日清晨,醉仙楼前)
百姓们围在醉仙楼外,议论纷纷。昨夜知府后衙闹鬼的传闻已传遍全城,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那口古井里的七具女尸,竟全是近年来失踪的官妓,而她们的死,竟都与那位“才高八斗”的探花郎有关!
济公摇着破扇,哼着小曲儿,晃晃悠悠地离开。身后,醉仙楼的招牌“咔嚓”一声断裂,重重砸在地上,激起一片尘埃。
“色字头上一把刀,负心人终有恶报。”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