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县城张氏家族源流概况
张泽武搜集整理
永宁县城简介
永宁县城,即今洛宁县老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回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便已在河洛地区栖息生活。洛宁县留存着30余处旧石器时代以及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石器时代文物。如今的洛宁县老城,同样存在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这些确凿的遗迹充分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华先民就已在此地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并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70年左右)秦王符坚创建永固城,因符坚字永固,故名永固城。其意为城池坚固,永不可摧之意。
永固城是前秦雄霸中原,南下准备消灭东晋而修建的城池。迄今已有1650年历史。
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熊耳县更名永宁,徙治所于永固城(今洛宁县老城)。长渊县更名长水县。元至正三年(公元1266年)长水、永宁合县,称永宁县,治所永固城,属河南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永宁县改为洛宁县。
自宋朝以来,永宁县城被人称为“书城”,因其形似一本翻开的书,故名“书城”。 永宁县城东门里有洛西书院。
永宁县城的范围,东起建设路以西,西到仓颉路以东,南起洛浦东路以北,北到凤翼路以南,四周建有城墙包围。四围城墙长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城墙上的女墙(又称女儿墙)宽一丈,高七尺。城壕深一丈,宽三丈。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将北城墙炸开一个口子。在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城墙屡毁屡修,直至1947年,洛宁县老城(原永宁县城)城墙仍然完整无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百户所守城。永宁县城有东门、西门、南门三座城门。东城门称“迎恩门”,西城门叫“普安门”,南城门曰“中和门”。民国时期曾改名为:东迎军门、西延爽门、南承薰门。三个城门上均筑有炮楼,城墙四角设有炮台。1947年8月,洛宁县城解放时,东城门和城楼皆被炸毁。
永宁县城张氏家族各支派介绍
自唐朝初年以来,洛宁老城一直为永宁县治,称永宁县城。以后各朝代,均为永宁县衙所在地。在历史上这里是永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产生了许多名门大族,薛氏家族、田氏家族、吉氏家族、金氏家族、吴氏家族、黄氏家族、张氏家族、王氏家族、韩氏家族、焦氏家族、曹氏家族、梅氏家族等,影响深远,对洛宁县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洛宁县张氏家族人口,据1987年户口册统计,全县共有375姓。张姓为洛宁县第一大姓。全县张氏家族人口为46488 人。全县万人以上大姓有11个。分别为张、王、李、杨、刘、郭、程、赵、雷、韦、马。
据1991年《洛宁县志》记载:
“张46488人。源远流长,族系较多,遍布全县。较大族系有德里、凡村、陈吴、新寨、东山底、张营等处,还有底张范河、西长水上地、老城3张、西坞2张等,不少于30个族系,德里张家人多,势众。元末陕西同州雁羌村张贵避兵至永宁,入赘德里村陈家,传4子,繁衍至今,约万余人。张鼎延官至兵部侍郎,张九思居豫西5县首富,后裔分布德里、下王召、老城、下陈宋、磨头、城村、大明、下高村等村。凡村张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先迁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现约5000余人。张营张姓为军户,清康熙八年福建延平府总兵张开,率部定居该村,故名张营。”
据2005年《洛宁县志》记载:2000年底据公安局户籍册统计,洛宁县共有475个姓氏。万人以上大姓9个。分别为:张、王、李、杨、刘、赵、郭、程、马。
张氏家族是洛宁县的第一大家族,洛宁张氏家族人口现有50719人。一千多年来,有许多张氏家族支系在永宁县城定居,开基立祖,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永宁县城现今留存的张氏家族,均于明朝之后迁入。明朝时,永宁城南街南宅张氏家族等支派相继迁入。而迁入时间最晚的张氏家族支派,则是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本篇所收录的张氏家族各支派,重点聚焦于明清时期迁入的家族,后延伸至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迁入者。因此,本篇命名为《永宁县城张氏家族各支派概述》。此外,本篇的收录地域范围,涵盖永宁县城以及东关、东关窑、西关、西街、寺沟等区域。
永宁县城现存的张氏家族主要有个17个支派:
1. 永宁县城南街南宅张氏家族【张论家族】
2. 永宁县城东门里张氏家族支派【张玉良家族】
3. 永宁县城南门里张氏支派【张俊涛家族】
4. 永宁县城南街张氏支派【张继山家族】
5. 永宁县城南街张氏支派【张福民家族】
6. 永宁县城南门里张氏支派【张流治家族】
7. 永宁县城南街张氏(张军、张鹤林、张世华家族)。
8. 永宁县城南街文明街(今文昌路)西张氏支派
9. 东关村南街张氏家族(张宗智家族)
10.东关窑张氏家族
11.西街张氏家族【张聚才家族】
12.永宁县城西南隅张氏家族【张德坤家族】)
13.永宁县城西南隅张氏家族【张富奇、张根生家族】
14.西关村张氏家族【张双印家族】
15.西关村张氏家族【张洪亮家族】
16.西关村张氏家族【张乃一家族】
17.寺沟村张氏家族【张转雲家族】
现将永宁县城的张氏支派加以梳理,详述于后。
1. 永宁县城南街南宅张氏家族概况
四川巡抚张论家族
本支张氏为官宦家族,是德里张氏始祖仲文公后裔,四门祖玹公长房,为明朝四川巡抚张论嫡传支派。
张氏祖籍陕西同州,即今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桥村。
元朝末年,张氏始祖仲文公避兵迁居永宁县金门川北里村(今陈吴乡德里村)。明朝洪武年间,传至三世祖时,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
明朝崇祯年间,王召里德里村人张论出任四川巡抚,平定西南叛乱。张论在永宁县城建有南北二宅,北宅为接官厅,南宅为张氏家族居住之所,后裔世居南宅,本支张氏家族世称“南宅张氏”。
清顺治年间,张论长子张鼎延任兵部右侍郎,告老还乡后,在永宁县城东南隅南街建造府邸,其后裔定居于此。本支张氏家族按居住地区域,分为中院(正宅)、东院(东跨院)、西院(西跨院及车马院)三个支派。中院以张毓官、张凤池、张亮、张石亮为一支,均为张鼎延长子张琯后裔; 东院以张文选、张民选、张公选、张连选为一支;西院以张发、张磨、张天祥为一支。东院支派、西院支派,均为张鼎延次子张璿后裔。
张氏家族世居南宅,聚族而居,瓜瓞绵绵,繁衍生息,迄今传至二十五世,本支张氏家族后裔现有80余户,320余人。张氏后裔分布于老城东关村、王范镇王东村、牛渠村等。
张氏家族人物志
张论:明万历庚戌科进士,历官四川巡按、通政司右通政、大理寺左丞、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诰封通议大夫。公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初八日,寿六十四岁。著有《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暑凉谷集》等行世。
《河南通志》卷十六 人物志
"张论,号葆一,永宁人。敦大严重,望之若神明。两番蜀功与奢酋相终始,标铜柱金吾。崇祯五年自蜀归里,复值流寇突薄永宁,捐金捍御,力保孤城,竟劳瘁以殉。盖始终死王事者也。蜀祀名宦,府县俱祀乡贤。而邑人又思慕功德,请建特庙,以时俎豆,仕至四川督抚,入乡贤。"
张鼎延:明天启壬戌科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历官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诰封通奉大夫。公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初 七日,寿六十四岁。著有《张氏家乘》四卷,《嶰谷巵言》十卷。主持镌刻《琅华馆帖》传世。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五 人物志 进士
《河南通志》人物志
張鼎延,字慎之,号玉调,都御史论之子。天启壬戌登第,授行人,擢兵科都给事中,降行人司副,升南吏部主事、郎中。奔父丧归。
顺治元年,礼科给事中孟明辅、山东道监察御史傅景星先后疏荐,起吏部验封司郎中,调考功司郎中。历升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正卿,刑、兵二部右侍郎,致仕。兰阳梁太常羽明尝称公不设城府,不喜脂韦,见善若渴,疾恶如仇云。
张琯:清朝顺治乙酉拔贡,历官山东兖州府知府、江苏淮安府知府,诰封朝议大夫。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十九日辰时,享寿七十一岁。
张璿:清朝顺治己丑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历升吏科都给事中。顺治丁酉以乞养回籍归里。丁忧,服阕,补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以病归。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秋,卒年不详。
欽定四庫全書《河南通志》巻六十八 人物志 列女下 河南府
庐凤道张璿妻郭氏,永宁人。年十四归于璿。明崇祯末,流贼逼城,语璿曰:“妾得侍君子,不幸遭贼变,万难自全。请先毕命君前。”遂投城下池水而死。
璿后中顺治丙戌进士,授庶吉士,历任江南庐凤道。
顺治二年,旌表。
张光耀:字荣卿,号静亭,青年从军,屡立战功,英年早逝。以军功例授五品,抚标左营,世袭云骑尉。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二十三日辰时,卒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十六日午时,享年三十八岁。
名人墓葬
明处士张稔墓:张稔墓在金门川德里村。
张稔,字汝丰,号金竹,急公好义,为时所称。嘉靖二十年,邑大旱,出粟赈济灾民。邑候高其谊义旌之。后以孙张论贵,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通议大夫。公生于明嘉靖七年岁在戊子【1528年】十月二十九日,卒于明隆庆四年岁在庚午【1570年】六月初二日,享年四十三岁。
明张孝子士益墓:旧《河南府志》:墓在金门川德里村。
张士益,字进德,号兑泉,乐善好施,以孝著称于世。以子张论贵,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通议大夫。公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初十日,卒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初十日,寿五十岁。
清代《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志”有传。

明张论墓
明张论墓:旧《河南府志》:附葬祖茔。张论,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大学士何吾驺志其墓。
张论,字建白,号葆一,历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公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初八日,寿六十四岁。明诰封资治尹,通议大夫。
清代《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志”有传。
张论墓位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南张氏祖茔。墓前原有侯恂撰文《通议大夫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神道碑》。张论墓前原有享堂一座,1958年张公神道碑、享堂、石牌坊、石像生、石供桌均被毁。
2003年张氏家族后裔在冢前树有《通议大夫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神道碑》一通,洛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树《张巡抚墓文物保护碑》一通。张论墓是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祖茔


张氏始祖墓
张论墓北50米许为张氏始祖墓,坐西朝东,墓前原有享堂一座,享堂正中树有《张氏始祖墓碑》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张氏合族立,十二世孙张象德撰文。享堂前后开有两门。享堂后墙有一青砖砌成的圆形券门,通向张氏始祖墓。享堂之西有张氏始祖墓、二世祖墓、三世祖墓。
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 中,张氏始祖墓前享堂被拆毁,张氏始祖墓碑被拆除,张氏祖茔内柏树被砍伐,墓冢被平,数以百计的墓碑被砸,戏楼被拆毁。
1985年张氏后裔重立《张氏始祖墓碑》,建碑楼一座,加以保护。
张鼎延墓全景
张鼎延墓
张鼎延墓位于洛宁县城关镇凤翔村西。坐北朝南。现存墓冢两个,墓冢高4.5米,周长32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冢前树有吴伟业撰文《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1958年被毁。清代《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志”有传。“艺文志”收录有吴伟业撰文《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
2003年张氏家族后裔在冢前树有《诰封通议大夫兵刑工三部侍郎张公神道碑》一通,洛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树《张兵部墓文物保护碑》一通。张鼎延墓是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鼎延,字慎之,号玉调,生于1596年,卒于1659年。陈吴乡德里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与王铎为同榜进士,历官郎中。
清顺治年间,任刑部、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其父张论,字建白,号葆一,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年,曾任四川巡抚。
清顺治16年(1659年),张鼎延终于故里,其年10月归葬于此。这里北靠凤凰岭,南对金门山,东西两涧水,岭下是洛川,山青水秀,可谓风水宝地。
洛宁县城关镇老城中南街有张鼎延故居,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上房两间,临街房带大门3间,大门口现存石狮一对。整体较为破烂,经多次修复,不复旧观。
本条目根据《洛宁县志》《洛宁县文物古迹》“张鼎延墓”条目整理。
参考书目:
1.历代《永宁县志》、《洛宁县志》;
2.《洛宁县文物古迹》;
3. 历代《张氏家乘》;
4.《东关社区志》;
5.《琅华馆帖》;
6.调查采访及其它有关历史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