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在阅读中铭记 精神在记忆中赓续-- 为谢吉恒新著《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作跋文/杨胜敏(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
当《赓续精神血脉记忆》的书稿置于案头,仿佛谢老在我身边,娓娓道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作为作者多年挚友,我见证了他为这部作品倾注的无数个不眠之夜,见证了他为求证一个历史细节而奔走千里的执着,更见证了他谈及钢铁人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部三十万字的著作,不仅是文字的累积,更是一座用钢铁意志铸就的精神长城,横亘于时间的长河,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一个民族在灾难与复兴中淬炼出的不朽灵魂和精神血脉。
记忆承载太多往事
唐山大地震的惨烈与救援的壮举,构成了本书最震撼人心的篇章。在满目疮痍中,李升堂和他的团队创造的"空中生命线",成为了黑暗中的一束光。作者以惊人的细节还原能力,再现了当时机场调度室的场景:断裂的跑道,扭曲的导航设备,中断的通讯系统,以及那些在余震中依然挺立的军人身影。书中描写李升堂拍板决定冒险起飞的瞬间,笔触如刀:"他的决定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天空;不是用墨水,而是用生命。"这种叙事的力量,使半个世纪前的英雄壮举穿越时空,直击当代读者的心灵。
钢铁行业作为本书的主线,被作者赋予了超越行业本身的文化内涵。从震后28天唐钢重建流出第一炉钢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技术改造,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钢铁业的发展轨迹与共和国的成长历程紧密交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钢铁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象征。书中记述的几位钢铁大师的故事尤为动人——那位在零下二十度跳入冷却池抢修管道的老师傅,手上永远留着冻伤的疤痕;那位女工程师为攻克特种钢技术,在实验室度过八个春节;那位退休后仍每天到厂区转悠的老厂长,说"听不见轧机声就睡不着"。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钢铁人,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何谓"钢铁意志"。作者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行业变迁相融合,使专业叙事充满人性的温度。
记忆展示精神谱系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全方位展示了光辉而伟大的精神谱系。从黄埔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抗疫精神,作者立足行业,从身边周围,以"钢铁精神"为纽带,揭示了这些精神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有一段精辟论述:"黄埔精神中的担当,抗震精神中的坚韧,改革开放中的创新,抗疫斗争中的团结,如同不同标号的合金元素,共同熔铸成中国特色的精神钢材。"这种贯通性的思考,使本书超越了普通行业史或纪念文集的局限,成为一部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精神维度的严肃著作。尤其珍贵的是,作者收集整理了多位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为精神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实证基础。
作为长期关注文化传承的观察者,我特别看重本书第三章关于"书香传承"的实践。作者不仅记录历史,更致力于让历史活起来。书中详细记述了钢铁主题图书捐赠活动、劳模故事进校园、工业遗产保护等创新举措。在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这些看似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反而显示出特殊的力量。某次捐赠仪式上,一位年轻学生的话被作者记下:"原来钢铁不只是建筑材料,还是精神材料。"“钢厂不仅生产钢材,还生产人才。”这些话或许正是作者所有努力的注脚。通过将行业记忆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本书实现了从专业写作到社会启蒙的跨越。
在文本层面,作者展现了难得的跨文体驾驭能力。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散文的抒情性、学术论文的思辨性,被有机融合在统一叙事中。描述抗震救灾场景时,文字如急促的鼓点;刻画钢铁人物时,笔触又如缓慢的镜头推移;分析精神谱系时,则转为冷静的理性剖析。这种多声部的表达方式,使严肃主题产生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书中对工业美学的文学呈现尤为出色:"高炉喷出的火焰是大地向天空书写的狂草,轧机律动的节奏是钢铁对时光吟诵的诗歌。"这样的句子,让硬核的工业题材焕发出诗意的光彩。
精神在交流中闪光
我与谢老相识于十五年前,他身为《中国冶金报》河北记者站长陪同《中国冶金报》资深主编刘加军老师来德龙总部采访调研。此后,经常看到谢老在《中国冶金报》发表深度调研文章及副刊散文作品。特别青睐谢老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采风的身影。让我们这些钢铁人“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与谢老常交流,丰富自己学到了很多。有次我和谢老一起采风时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指着钢厂的方向说:"你看那些钢水,需要1600度才能熔化,但铸成器物后可以千年不腐。人的精神也一样,必须经得起高温淬炼。"这种将生命体验与写作使命相融合的态度,使本书具有了超越文字本身的力量。
精神在记忆中赓续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回望,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坐标。工业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面临精神矮化的风险。而《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以其宏阔的视野证明:工业化进程完全可以成为精神成长的沃土。书中那些在高温、高危环境下依然坚守的钢铁人,那些将毕生智慧奉献给技术革新的工程师,那些在灾难面前舍生忘死的救援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坚实的精神基座。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工业化不仅是机器与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当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正值唐山大地震五十周年。半个世纪过去,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而这本书,就像矗立在精神原野上的一座纪念碑,铭刻着苦难与辉煌交织的记忆。它提醒我们:个人会老去,企业会变迁,技术会更新,但那些在危难中闪耀的精神光芒,将如钢铁般永恒。作为作者的老友,我既为这部心血之作的面世感到欣喜,更对其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充满期待。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并在各自的人生中,赓续这份珍贵的血脉记忆。
(杨胜敏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2025年夏于河北省邢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