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革命传统的火种
--为谢吉恒新著《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作跋文/王 崇(辽宁省庄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读罢谢吉恒先生的新书《赓续精神血脉记忆》,心中满是感慨与敬畏。那些跃动于文字间的钢铁精魂与红色基因,早已在时光里铸成了永恒的丰碑。谢老以耄耋之年的赤诚,将四十余载笔耕不辍的积淀熔炼成这部作品,既是对红色时代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来世界的精神传递。书中所承载的重量,正悄然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革命传统,是民族之根、信仰之魂,我们时刻铭记不可或缺。而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喧嚣、信息洪流汹涌的时代,我们似乎都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就像纪伯伦所言,我们在财富的迷宫中沉醉,在信息的浓雾中迷失,渐渐忘却了那些曾点燃民族希望的星火。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若我们任由这红色精神在记忆中褪色,就如同割断了民族的血脉,成为精神上的“无根浮萍”。
谢先生以敲钟人、呐喊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始终保持着清醒睿智的头脑,他用深刻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幅饱含红色因素的画面。从唐山大地震到新冠疫情爆发,在每一次民族灾难的背景中,勾画了无数英雄的身影。谢先生是在告诉我们,那些支撑民族前行的力量,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每一次熔炉的烈焰中,淬炼出更炽热的光芒。同时启发我们,只有将革命传统融入民族的血脉,才能成就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
赓续的本质是传承,而当今时代真正的传承,不是让红色遗迹沦为打卡背景板,也不是让英雄事迹成为戏谑谈资,而是让红色精神在当代奋斗者中闪光,让英雄故事在青年学子血脉里流淌,让“我将无我”的境界在新时代的奉献者身上延续。谢先生用文字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让我们明白,只有让传统走进生活、融入日常、照见人心,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筑起信仰的堤坝。
作为一个实践者,谢先生以徐霞客精神践行“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足迹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的260余处古迹。这种行走绝非浮光掠影的游历,而是将自己沉入生活肌理的深度对话,他在瘦西湖的画舫上捕捉船娘撑篙的曲线之美,在包钢工地的焊花中记录工人掌心的老茧。他笔下的“钢铁元素+文学元素”,本质是用生命体验激活精神内核:唯有真正踩过矿山的泥泞,听过高炉的轰鸣,才能让文字拥有穿透纸背的力量。这种“沉浸式创作”的态度,恰是当下快餐式写作最匮乏的灵魂厚度。
谢先生立下“先感动自己再构思”的创作规矩,实则是文人良知的自觉:唯有对生活永葆敬畏,对笔下人物倾注真情,作品才能成为照见时代的镜子。在书中那些关于剪纸年味、文学恩师的碎片记忆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作家的人生侧写,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文以载道”的终极坚守。
合上此书,窗外的城市正沐浴在新时代的晨光里。谢老用文字种下的精神火种,早已超越书页的边界——它是燕赵钢厂里年轻工人接过前辈钢钎时的坚定眼神,是抗疫一线“钢铁逆行者”防护服上的铿锵誓言,更是每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传承的热血与信仰。正如书中所言:精神血脉的赓续,不在宏大叙事的空洞呐喊,而在一代又一代人将初心熔入骨血的自觉践行。
感谢谢吉恒先生,与他的相遇相知,让我在不惑之年更加洞明通达!
感谢谢吉恒先生,《赓续精神血脉记忆》新作发行,为我们带来了一本意义非凡的书籍!
愿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革命传统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燃烧!(王崇,庄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中华文化遗产研究会会员) 2025年6月24日于大连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