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川诗群与群刊的创办历程:
2016年2月,张果香创建了我县首个诗群“诗礼之乡”,我欣然入群,与众诗友同笔耕,共欢乐,情谊融融。2017年2月,我与郑守昌又共建“青山文苑”群,他任群主,我当编辑,我首创全县唯一群刊《青山文苑》。至2018年2月群刊编发至132期时,因郑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没有录入《青山文苑》,我被郑移出该群。我当即连夜重组“北方文苑”新群,同步创办《北方文苑》群刊。2018年3月,该刊受邀加入“中国观网”,刊名“中国观网华区区刊《北方文苑》” (此时期刊号再次归零,从第1期始发)每周六早8点,雷打不动,准时发刊,至今已达400多期。
二、诗协成立与换届
2018年,在我县三大诗群(“诗礼”、“青山”、“北方”)有序运作之际,武川县诗协成立了。我是武川诗协的创始人之一,然而在诗协成立那天,郑老师竟故意没有通知我和“北方”、“诗礼”群的代表参加。也没分配代表名额和协商领导层,全由“青山”一家独断,县诗协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郑成为武川首届诗协主席后,竟极力打压和排斥“北方”、“诗礼”等群的群和刊,使之至今游离在武川诗协的框架之外。
去年诗协换届,本应邀县各大诗群负责人参会,然而也只有“青山文苑”一个群的人员出席。参会人数不足会员总数四分之一的情况下,“全票通过”新一届领导班子,11位成员全部来自“青山文苑”,新诗协再次成为“青山文苑”的专属机构。
三、关于《青山文苑》的归属争议:
《青山文苑》作为2017年2月我首创的群刊,本是个人与同好耕耘的平台。2018年5月武川诗协成立至今,始终未创建属于自己的《 诗协会刊》,却在未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将《青山文苑》定为会刊。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仅未从零起始编排期号,竟直接以二百多期接续,甚至将创刊人“亢有生”的名字也从刊头删除。从此诗协以此作为《诗协会刊》,实为混淆源流,于理不合。
四、关于我与诗词事业的结缘:
我今年79岁,是武川一中六五届高中毕业生。因出身不好,大学拒录,返乡务农;恢复高考后,又考入乌盟师专就读,毕业后任高中数学、物理教学,九二年调到县教育局,2001年退休。
退休后,我于深圳、宁波带孙子,2015年重返内蒙,投身家乡文化事业。我喜好美术、电脑,爱钻研,求上进,还喜爱诗词创作,更乐意为同好搭建平台。近十多年来,创作诗词2500余首、短文200余篇,组建“北方文苑”、“北方艺苑”、“北方医苑”三个群,并创办同名刊物,累计编发500余期。近年尝试人工智能技术与短视频创作,编发《亢有生短视频集锦》40余期,含原创短视频作品500余个,对广大中老年朋友学习应用Al技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虽自认对家乡文化事业略尽绵力,所创群与刊在县、市、区级亦有薄名,却始终受县诗协冷遇,其间缘由,百思不解。
五、新一届诗协不应盲目延续原诗协独断专行的政策,应遵重群众意愿,拨乱反正,重树武川诗协形象,努力把武川诗群打造成统一领导,有序运作,和谐温馨的文学平台。这就需要:
1、诗协出台新政,把一直被排斥在外的“北方”、“方正”、“北疆”等知名诗群纳入诗协框架,打破“青山”一群独断格局。终结分裂,实现统一。
2、创建真正属于诗协的《会刊》,中止强抢他人群刊当作诗协《会刊》的造假局面。
3、调整领导班子,使之具有代表性,增强凝聚力。(202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