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风云的《立秋》,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季节交替的微妙瞬间,在自然景致的流转中,融入了对时光、生命的深沉感怀,让立秋这一节点不仅是时序的标记,更成为心绪的锚点。
立秋
文/淡泊风云(安徽)
末夏渐渐地流淌在溪水里
初秋的稚黄缓缓地在
山峦的一朵野菊里含笑
杏银的年轻从立秋这天
酝酿着一秋的心事
等待红黄相间的风景
无数的镜头里珍藏着
秋风扫落叶的悲喜
悲,落叶之痛
喜,煞是好景
我在澎湃的热浪里
所有的过失
期待秋风抚平疼痛的疤痕
从立秋这天的微凉
望穿一片黄叶的飘零
在秋水里无声无息地流逝
望穿一片稻田的金黄
在秋风里拂过波澜的心海
诗评
诗的开篇便充满动态的过渡感:“末夏渐渐地流淌在溪水里”,用“流淌”将夏日的余温具象化,仿佛能看见暑气随溪水慢慢退去;而“初秋的稚黄缓缓地在/山峦的一朵野菊里含笑”,则以野菊的“稚黄”与“含笑”,赋予初秋初生的生机与温柔。一“流”一“含”,写出了夏去秋来的从容,也为全诗奠定了“酝酿”的基调——“杏银的年轻”开始积攒一秋的心事,等待红黄交织的盛景,这既是对秋景的期待,也暗合了人对时光沉淀的向往。
中间两段巧妙地将自然之景与人心之绪交织。“秋风扫落叶的悲喜”一句,道尽秋日复杂的况味:“悲,落叶之痛”是对消逝的共情,“喜,煞是好景”是对绽放的礼赞,这种矛盾恰如人生的常态。而“我在澎湃的热浪里/所有的过失/期待秋风抚平疼痛的疤痕”,则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注入季节流转,让立秋的“微凉”不仅是体感的舒适,更成为心灵的慰藉——秋风在此刻成了治愈的力量,能抚平过往的褶皱。
结尾处,“望穿一片黄叶的飘零”与“望穿一片稻田的金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时光无声的流逝,带着淡淡的怅惘;后者是岁月沉淀的丰盈,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两种意象交织,恰似立秋本身的双重性:既是告别,也是启程;既有对逝去的回望,也有对收获的憧憬。
全诗语言朴素却饱含张力,“流淌”“含笑”“酝酿”“望穿”等动词的运用,让季节的转换与心绪的起伏都有了可触的质感。最终,立秋不再只是一个节气符号,而是成为连接自然与人心的纽带,在微凉的风里,写尽了对时光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