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天下泰山
文/葛阳
为响应市委宣传部关于守正创新、创作精品,弘扬泰山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号召,笔者结合经典古诗词精心创作了《泰山吟》这首风格独特、古今并包、文化内涵深邃的音乐作品,旨在体现新时代对中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唱响天下泰山、世界泰安。
此歌荣获感动中国词曲作家音乐盛典最佳原创作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齐风鲁韵最当歌”原创歌曲大赛第二名,被收录于新出版的书籍《泰山的歌》。7月18日,“长河回响——中国诗乐中的时空对话”雅集暨“九雅·跨文化诗乐艺术联盟”启动仪式在泰山剧院举行,作为开场歌伴舞节目,《泰山吟》被特别采用中、英、法三语进行介绍,曲作者王吉利倾情演唱。节目获多家中外媒体广泛报道,当日阅读量突破400万。
网友评价:“‘岱宗绝唱遏云行,万壑松风应鼓征’,细细聆听,歌曲前两段仙美,后两段壮美。曲调既婉约又豪放,既古韵又时尚,犹如小令与赋的结合,赢得老中青少受众的喜爱。”有关专家赞誉:“这部文艺精品对于宣传泰安、泰山,加强泰山文化国际传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泰山吟》引子是童声齐颂杜甫诗作《望岳》,受众耳熟能详,有亲切感与代入感。诗歌以“望”字统摄全篇,描绘泰山雄伟景象,表达了诗人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壮志。童声朗诵清澈明亮,如涓涓细流,引导观众将热爱古典诗词的种子扎根于心,树立宏伟的志向,感受泰山文化的滋养。
杜甫的《望岳》以“望”为视角,而笔者的《泰山吟》则从登顶俯瞰的视角展开,着重展现泰山之“仙”、之“大”、之“奇”、之“亲民”。全曲融合儒释道等多元文化,以“登泰山保平安,凌绝顶更知天下阔”为核心立意,传递“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思——既知自身渺小,便不敢妄自尊大,唯有锐意进取,方能再创辉煌。所以后面两段词主要体现5种泰山精神:“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相比姚鼐的《登泰山记》,他的《泰山吟》大家不太熟知。但这首古诗放在歌曲中毫无违和感。此诗遒劲峻洁,抒发了男儿的广阔胸襟和万丈豪情。这种人文情怀与笔者歌词的后半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整首歌愈发恢弘大气、神光朗耀、雄放磅礴。
歌曲开始两段由“鲲游北冥”起笔,取自庄子《逍遥游》开篇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寓意生命的大化流转,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鲲游北冥识海色”,一个“识”字体现了对生命之源和自然之境的追踪溯源、探究与了解,是相识、认识、见识、辨识与实践的结合,是知行合一的宗经涉事。“凤笙蓬莱出幽壑”,凤笙之乐器如凤身,正月之音,笙曲悠悠,云雾飘飘。雅音乐教自古以来潜移默化,为每个生命接近圣境提供了载体与道径。那么《泰山吟》唱什么呢?“玉女振衣御春波”,是一种母性的回归与呼唤,是阴德的培植与养护。“碧霞清辉照帝座”,指这种母性的光辉无所不在,遍及四野。帝王君主乃至百姓无不得惠其光,暖意盈怀。
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万象,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尽显中华文明的中正风范。正如条条道路通罗马,上山的路绝非一条,渡海的船也绝非一只。这恰似指月之手,指引你望见空中皎月,照见本心自在。当你瞻仰碧霞祠、青帝宫、孔子登临处、普照寺、关帝庙、岱庙等古迹,深入其中,更能体会英雄千面、圣心一颗的实相。
据说,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地质年龄近30亿年,这么古老的国山,会留下多少珍奇宝贝、清曲仙歌呢?拈花一笑,花开万朵。天上人间,妙法恒传。步入新时代,共赏华夏锦绣山河,“披风一曲青未了,盛世高歌天下阔”,诚可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泰山精神源远流长,民族复兴万众担当。天下是什么样的天下?是麒麟降世的天下,是鲲鹏逍遥的天下,是君子归哉的天下。而作为肩负天下使命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正是当代中国的定位。它承载着这个名称最初的命名力量,以及由这个命名所道出的天命,那便是:去成为中国,以便承担天下太平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