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记得十四年前,我到汪群初中交流的往事。
汪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连办公都得在教室里挤着。我早晚要在两所学校间奔波。爱人是胡庄中学门卫,家里还有责任田,我们俩就像两只陀螺,被生活抽得不停打转。后来常跟人打趣那段日子:“朝迎晓星去,暮踏月色归,两个黑通通,一个急匆匆。”
日子虽清苦,却总有些暖心事撞进心里。那年十月的一天下午,桂香漫过整个校园,汪中全校师生列队站在操场上,见证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一对新婚夫妇要把一批体育器材送到孩子们手中。秋日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亮堂堂的。
这颗爱心的种子,在汪中扎了根。学校在师生中掀起了感恩的热潮,孩子们问老师:“怎么才能让叔叔阿姨知道我们很感谢他们?”老师们凑在一起商量:得让这份心意长出新的枝芽。
先是征文活动,主题是“爱的传递”。近两百篇作文堆在办公桌上,我作为评委一篇篇读过去,字里行间全是滚烫的心意。有孩子写道:“篮球拍在地上的声音,像叔叔阿姨在跟我们说加油。”另一个说:“等我长大了,要把这份温暖传给更小的弟弟妹妹。”最终评出来的一等奖作文里,有句话我记到现在:“授人玫瑰的手,会把香气留一辈子。”
老师们也动了起来。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主动留下加班,说要把课备得更细些;教了三十年书的老教师翻出旧教案,在旁边补了新的批注……办公室里的灯光,亮得比往常更久了些。
学校还举办了首届阳光体育节。操场上,孩子们抱着新篮球跑起来像一阵风,乒乓球台旁围满了跃跃欲试的身影。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在跳绳比赛里拿了第一,领奖时对着话筒大声说:“谢谢徐叔叔、许阿姨,我会好好锻炼!”
如今再想起那段日子,苦味儿淡了,倒品出些回甘。有人说乡村学校的孩子野,可我见过他们把摔破的篮球小心粘好,见过他们在作文里写“要像星星一样发光”;有人说农村的日子清苦,可这里的老师会把热乎的烤山芋塞给晚归的同事,会在雪天里轮流送路远的孩子回家。
十四载光阴流转,汪中的操场添了新的篮球架,教室里换了更亮的Led灯泡,可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一点没变。就像校门口那口老井,无论旱季雨季,总能舀起一瓢清甜。
“乡中人好水也甜”,是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暖,分给需要的人;是苦日子里,总能遇见那些纯真的善意。
史根银,六零后泰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退休后,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金露,本名史秀琴。自由撰稿人及出版人;
创建《大江新诗刊》文学平台;
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副主编;
参与编写巜当代散文实力作家》《当代名家经典诗文》巜大国传世诗文》《中国当代诗文——名家代表作》《共和国诗文》《新长征礼赞》《颂歌唱响新时代》《两岸同胞一家亲》等几十部系列图书;
系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知名纯文学期刊《中国好诗》杂志签约国际作家(诗人)、上海浦东作协会员、浦东诗社社员;
作品发表在巜中国诗歌网》《世界诗人》《中国好诗杂志》《中华文化》《现代青年》巜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中国爱情诗经》《今音中外文学评论选》《澳门晚报》《文学报》众多杂志报刊等;作品曾入选傅雷故居展览及收藏,偶有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