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章 兵书真言
地宫的崩塌声中,《武穆遗书》在济公手中无风自动。月光透过书页,照出隐藏的十八行金色小字——正是激活舍利的罗汉真言!
"原来如此!"济公酒糟鼻皱成一团,"要配合佛珠使用!"
他扯断佛珠串,将剩余十六颗佛珠与六颗舍利一起抛向空中。第一颗佛珠与第一颗舍利相撞,爆出"阿罗汉"三字真言。济公背后立刻显现出庄严的罗汉法相,正是佛经中记载的坐鹿罗汉!
真言力量加持下,济公身形暴涨,破袈裟化作金色袈裟。他一步跨到地宫裂缝处,双手插入地缝猛地一掀——竟将整块地皮掀开,露出下面苦苦支撑的太子和玉阳子!
"接着!"济公将《武穆遗书》扔给太子。孩子接书的瞬间,书页上的真言自动对应到他手中的镇国剑上。剑身"还我河山"四字迸发刺目金光,将缠绕的三条锁龙链照得通红。
玉阳子见状,突然将桃木剑刺入自己心口!"师父!"太子惊呼。却见道士伤口流出的不是血,而是一道青色剑气——正是他苦修一生的纯阳剑魄!
"天遁剑法...最终式..."玉阳子脸色惨白却带着微笑,"万剑...归宗!"
青色剑魄与镇国剑的金光在空中交汇,化作龙形剑气直扑锁龙链。与此同时,济公胸前的佛珠接连碎裂,十六尊罗汉法相陆续显现。最后两颗佛珠碰撞时,降龙罗汉本尊法相终于完整降临!
第二十七章 佛道诛邪
十七尊罗汉法相在空中结成圆阵,将邪神秦桧围在中央。玉阳子的纯阳剑魄则如游龙般在阵中穿梭,佛光与道气交织成天罗地网。临安城上空浮现巨大的太极佛轮,照亮了方圆百里。
邪神的蜈蚣身躯疯狂扭动,七颗冤魂结晶接连爆裂。每碎一颗,就有无数冤魂的虚影从中飞出,在空中对济公合十一拜后消散。最后剩下的两颗结晶,一颗刻着"岳飞",一颗刻着"岳云"。
"不——!"邪神尖叫着扑向太子,"我要岳家绝后!"
太子手中的镇国剑突然脱手飞出,与岳云长枪并排悬浮。两把神兵自动舞动起来,招式正是当年岳飞父子的合击之术!枪剑合璧之下,最后三条锁龙链"铮铮铮"接连断裂。
邪神的身躯开始崩溃,人形部分露出秦桧苍老的面容。它狞笑着吐露最后秘密:"风波亭下还有..."话音未落,济公已将第十八颗舍利按在它眉心。
"阿弥陀佛。"济公双手合十,"你该闭嘴了。"
舍利佛光如烈日灼雪,邪神身躯寸寸化为飞灰。在完全消散前,它腹部的锁链突然射向太子!玉阳子纵身挡在孩子面前,锁链贯穿他胸膛后无力垂落...
天空中,十八罗汉法相齐诵佛号。降龙罗汉的金身对太子微微颔首:"人间有正气,不须罗汉来。"随即化作漫天金光消散。济公的破袈裟缓缓飘落,盖在玉阳子渐渐冰冷的身体上。
第二十八章 袈裟再起
三年后的清明,已是皇帝的太子亲临风波亭遗址祭奠。当年的战场如今立着块新碑,正面刻着"尽忠报国",背面是八百冤魂的名字。
年轻的皇帝献上三炷香,忽然听到熟悉的破锣嗓子:"小娃娃当皇帝啦?"
回头只见个脏兮兮的和尚蹲在柳树上啃鸡腿,破袈裟随风飘荡,赫然是当年济公那件!皇帝惊喜交加:"圣僧!玉阳子师父他..."
"死不了死不了。"济公跳下树来,从怀里摸出个酒葫芦,"那臭道士的魂魄被我塞在吕祖的剑匣里养着呢!"
说着将岳云枪插在碑前。枪尖入土三寸,地面突然浮现出金色的脉络,向远方延伸而去。济公的破蒲扇顺着金光一指:"和尚我又要做场法事喽!"
远处青山如黛,新的故事正在阳光下萌芽。
[全文完]
——
后记:红尘灯火照人间
写完《济公游记之红尘灯火》最后一章时,窗外正下着江南的梅雨。檐角滴水敲打着青石,恍惚间仿佛听见济公破蒲扇拍打蚊蝇的声响,看见他趿拉着草鞋在雨巷深处晃荡的背影。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次奇妙的"降龙之旅"。最初动笔时,只想写个惩恶扬善的侠义故事,却在史料爬梳中惊觉:那个看似疯癫的济癫和尚,实则是中国民间最伟大的"叛逆圣徒"。他游戏人间却心怀悲悯,破戒犯律却坚守本心,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是东方智慧的精髓。
在塑造济公形象时,我刻意避开了传统圣人的完美模板。他的罗汉金身会沾上鸡油,降魔法器常用来偷酒,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在挥袖间超度亡魂时更显真实。就像书中那段"血池悟道"——至污之地反见本心,这种辩证思维正是佛家"烦恼即菩提"的生动体现。
配角的设计也暗藏玄机。玉阳子的跛脚象征道门在乱世中的蹒跚前行;哑姑薛灵芝的失语与觉醒,隐喻着历史真相被遮蔽与重现;甚至反派秦桧化作的蜈蚣邪神,每节身躯都刻着受害者的名字——这些设计都在试图探讨:个体如何面对历史的集体创伤?
特别要说明的是,书中"十八罗汉舍利"的设定虽属虚构,但灵感来自杭州灵隐寺真实的罗汉造像。将佛教元素与抗金历史糅合,是想探讨一个命题:当民族大义与出世佛法相遇时,究竟该如何自处?济公给出的答案是"红尘修行"——这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智慧。
感谢各位读者陪伴济公走完这趟征程。如果这个故事能让您在某个月夜想起:或许街角那个醉醺醺的疯和尚,正用他特别的方式守护着人间烟火——那便是这篇后记最大的意义。
最后以书中济公常哼的莲花落作结:
"破袈裟里裹乾坤,烂蒲扇上写春秋。
若问和尚何处去?杨柳岸晓风残月。"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