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文明轨迹
作者:李葆春
车轮滚动的声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清晰的节拍。从最初在泥土里留下的两道辙痕,到如今穿越江河山川高速飞奔,“车”的故事,始终与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紧紧缠绕。
最早的车,是洪荒年代泥土与智慧的结晶。两只裹着铜铁的木轮架起车厢,靠人或畜力牵引,在土路上轧出深浅不一的辙痕——那是人类第一次让重物“行走”。
直至1886年,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在德国街头突突作响,内燃机的轰鸣才打破了数千年的沉寂——车,从此挣脱了自然力的束缚,开始以机械的力量重塑世界。
有车的交通,从牛马牵引的时速不足5公里,到如今"复兴号″高速列车,将昔日蒸气机车9小时的旅程压缩至9分钟,这种时空折叠重塑了城市格局与经济版图。从秦始皇陵的青铜齿轮,到奔驰S级轿车;从脚踏车到三轮汽车,再到无人驾驶技术,不正是对诸葛亮“木牛流马”,有劳无食理想的当代诠释吗?每个时代的造车者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车轮载动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让文明的交通在转动中愈发便捷。
车的家族,早已如森林般繁茂,每一种都承载着特定的使命。城市里,公交车像不知疲倦的候鸟,驮着上班族穿梭于街巷;高速公路上,货车拖着集装箱长龙,将山海相隔的货物连成一片;农田里,多功能车完成耕耘播种、收割脱粒、运输储藏的全流程;灾难面前,救护车的鸣笛是生命的号角,消防车的水龙是希望的绳索;轨道上,各种动力的列车沿着钢铁脉络延伸至四通八达。
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代步。它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诗句变成日常,故乡与远方的界限渐渐模糊;它加速了物资的流转,小到街角超市的一瓶牛奶,大到跨国贸易的万吨钢材,都因车轮的转动而高效运转;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社会的肌理——郊区的别墅因通勤车而宜居,偏远的村庄因公路和汽车接入现代文明,城市的格局也跟着车轮重新规划,商圈沿着地铁线生长,产业园绕着高速口铺开。
当夜幕降临,城市的车灯汇成流动的星河,每一束光里都藏着一个奔赴的故事。车,这个由金属、橡胶与智慧的锻造物,早已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人类双手的延伸、脚步的放大,是文明向前滚动的永恒车轮。车来车往,每一辆都有自己的方向,又共同编织着时代的经纬,而它承载的,永远是人类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机动车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驱动前行,这一原理延伸到水上,便有了借驱动力与浮力航行的船;延伸到空中,便有了借驱动力与空气升力翱翔的飞机——速度的提升,始终是驱动力与阻力的较量。未来的交通工具,将在高科技加持下,迈向更高速、更便捷、更舒适的无人驾驶新时代。
写于2025年8月3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