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映卧云
王晓瑜
回望滚滚流淌的红色历史烟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发生在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滚烫的红色故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烧光杀光抢光”,其罪行罄竹难书。中华民族处于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危难之中。1944年秋,穷凶极恶的日寇侵犯卧云铺村,全村房屋被烧光,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把整个村子糟蹋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两名无辜村民被活活捅死。目睹惨状,更加激起了全村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适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抗战。村庄虽小,但先后有20多人应征入伍,其中有4名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这在当时的茶业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茶业区抗战保家卫国的新局面。除了参军到前线打仗以外,卧云铺村还较早地成立了民兵组织,积极配合八路军抗击日寇。
由于卧云铺村地下党组织活动秘密,且村落地处陡峭的山崖高地,对敌斗争十分有利,群众基础好,皆有利于开展工作,报道抗日活动的《泰山时报》报社曾一度迁到卧云铺村,印出的《泰山时报》,内容为宣传发动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及党的重要文件与当地的抗日实时报道等。
《泰山时报》1939年10月10日创刊,1944年11月停刊,是中共泰山地委的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由地级党委出版的机关报。中共泰山特委成立于1939年初,同年9月改为泰山地委,负责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一带党的工作。当时,曾在该地活动的省委已转移到沂蒙山区,并在费县的白石屋村创办《大众日报》,但因距离遥远,交通困难,敌情复杂,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很难看到。所以泰山地委在莱芜创办了《泰山时报》,三日刊,4开4版,石印,每期发行千余份。
《泰山时报》刊行的5年间,泰山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在莱北茶业区这块热土上度过了近3年时光,其中大部分时间就活动、驻扎在茶业区的崇山峻岭之间。1942年10月17日残酷激烈的吉山战斗后, 总结经验教训,高部长指示报社编辑部改变原来跟随地委行动的路子,采取机动灵活的安全隐蔽方式,穿行于茶业区的村村落落与地委所在地之间,上王庄村、卧云铺村、下法山村、中法山村、上法山村、逯家岭村都曾是编辑部的常驻之地。茶业区人民自觉而有组织地组织民兵,站岗、放哨,传递消息,提供食宿,运送报纸,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编辑部主任最初是李力众,后为陆干、宫达非。由于高启云部长的多谋善断,英明果敢,才为《秦山时报》的及时出版保留了珍贵的火种,保护壮大了泰山区党报宣传的基本力量。
卧云铺刘家大院是《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 。《泰山时报》经理部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报社经费、采购物品,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面临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经理部配有7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所辖7县各处。
卧云铺的民兵和其他地方的战邮战士一样,心中始终揣着保家卫国的一团火。
当时环境恶劣,敌人岗哨、炮楼、据点林立,鬼子、汉奸、特务,多如牛毛,如狼似虎,封锁重重。送邮件必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般只能是晚上出发,且还不能走大道,只能走山路,翻山越岭,行动不能有光亮;即使急风暴雨,有限的雨衣只能护住包裹里的文件,人往往被淋成落汤鸡一般;冬天天气再冷,雪再大,身上只穿着唯有的薄棉袄,寒风刺骨、饥寒交迫。当时没有交通工具,马匹不够用,全靠身背肩挑。送报员每天步行的里程平均不会少于100里路,报刊信件每次都在20斤左右。尽管这样,一想到日寇的恶性、无故被日寇伤害乃至牺牲的军民,送邮件的民兵心里始终像揣着一团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卧云铺村的李在永参加了经理部工作,经历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战时邮递员。卧云铺民兵李在吉的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民兵李在吉被称为神枪手。在一次与日军的交火中,身材魁梧、勇猛善战的李在吉靠自己的智慧、胆量、精准的枪发,用老步枪,打死了3个日本正规军,大大增长了民兵及村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决心和志气。后来,当地的小日本一听说卧云铺李在吉的名字,就如同“谈虎色变”,胆战心惊。
卧云铺村李家大院是《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其大院天井的下面都是空的,这种有利的条件,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便成了《泰山时报》印刷部、经理部最安全的办公地点,泰山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就住在东屋。时至今日,路边墙上拴马石的内环被磨得溜光铮亮的痕迹依然清晰, 刻录着的《泰山时报》经理部的七匹战马, 仿佛马背上的民兵正带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从这里驰向泰山地区七个县城。触摸着墙角载重而不垮的石头,革命前辈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穿越时空,透过躯体, 冲击着人的脑海 ,禁不住使人热血沸腾了起来。
却说,明朝嘉靖年间,李家先人由淄博迁来。李家大院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错落有致,二层阁楼惬意舒爽。当地流传: 1857年春,东路捻军被清军曾国藩部击败,黑旗头目苏天福率部辗转逃到莱北山区,在齐长城黄石关以南地区休整。为筹措军费,苏天福命人在卧云铺铸造假铜钱,经过探察他们选中了深藏大山而又有地下层的李家大院作为铸钱的秘密场所,卧云铺人称此处为“地下钱庄”。
话说,艰苦的抗战年月枪支弹药根本不够用。村委老支书张清平介绍,卧云铺村里有14个民兵,只有3杆枪。他的父亲张德进当时是村民兵指导员,在《泰山时报》转移到卧云铺村时,他和其他民兵三天两头的要送报,同时为防止日军突袭,破坏印刷机器,民兵几乎天天站岗,排队一直排到村东的风门道关,如果发现有敌情,就通过信号树来及时传递消息。一次,气急败坏的日本兵,因搜寻不到印刷机器及工作人员,放火把全村房子烧了个精光。
有一次,卧云铺民兵发现了敌情,而这次小日本鬼子没从正道来,是翻越村西北的大黑山突袭而来,使得站岗的民兵措手不及,但还是当机立断组织撤退。当大家都撤退后,张德进才得以脱身,这时张德进距离日寇才约50米远,而身手快捷的张德进腾挪翻转着避开敌人的追击,成功脱险。
张清平说,他父亲讲到,印刷厂一般是两三天印刷一次,印刷完以后。工作人员就把印刷机拆开,藏起来,以防遭到突袭。卧云铺村举全村之力保护印刷机、印刷厂及工作人员。
那时卧云铺村民都有两个家,村里一个,山上一个。家庭成员都有分工,一旦有敌情,迅速撤离。比如他的爸爸只负责带枪,奶奶和娘负责带衣服,大爷负责牵着驴子,爷爷负责带被褥。那日子真的是昏天暗地,整天人心惶惶,不可言说。
张清平回忆到:父亲经常对他说,经历过生死的人,就会变成看得开、心胸宽广的人。做人处事要公正。说公道话,做老实人,你要做这样人。
张德进对张清平讲到:你老爷爷是个大善人,他有14个孙子,是他积德行善积来的。你老爷爷是“活雷锋”。那时村里有个人家,因贫穷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把刚出生的孩子卖掉了。你老爷爷听说后,立即让那村人把孩子抱回来,把卖孩子的钱也退给人家,并说,你从我家里取粮食吃,咱们一起应对,饿不死的。你老爷爷替别人还债不留名。村里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粮食年年不够吃。一天,你老爷爷在村西北的黑山干活遇到一个外村人,闲聊间那人说他去村里那户人家要回借出的粮食。你老爷爷皱了皱眉、摇了摇头说:“你别去催了,他家没有粮食,你到我家去吧,我替他还。”秋收后,村里这家人挑着粮食去那人家还粮时,那人家说,哎呀,你们村的张老三(即你的老爷爷),已经替你家把粮食还给我们了。
好的家风代代传,红色文化暖人心。
83岁的村民闫太明说,他父亲是村里14个民兵之一,但他的父亲很少和他讲当年出生入死站岗放哨、送报纸的往事,但常常教育他,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由于艰苦战争年代颠簸流离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父亲长年累月生病,一家人常年给他父亲到处抓药治病,说着说着,他的眼圈变得红红的,眼里泪汪汪的。

一位大娘双手抚摸着历尽沧桑的静静的石房子说,“闺女,你知道吗?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泰山地委印刷《泰山时报》的房子,那座隐蔽点的是战地医院,为了保护老百姓,数不清牺牲了多少战士啊!”她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守着这些老石头房子,总觉得心里踏实。”我被眼前这个脸上布满皱纹的大娘所朴素的家国情怀打动了,无数的革命烈士啊,用生命换来了百姓安宁。
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卧云铺民兵、村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村民在,印刷厂在;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坚强精神;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为核心的山东战邮精神。
1944年,山东根据地的抗战形势逐渐好转,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愈显乏力。省委与各地区的交通开始顺畅起来。在泰莱地区可以看到三日前出版的《大众日报》了。在这种情况下,泰山地委报上级批准,要求停办《泰山时报》。这份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唯一的一份由中共地区级组织创办的党报,在历经5年艰苦卓绝的刊行岁月之后,于1944年7月印出了自己的《终结号》,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编辑部和印刷部的大部分人员编入《大众日报》社,部分进入地委宣传部。经理部人员大都具备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他们被编入了作战部队,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做着更重要的工作。
在抗日战争中,卧云铺村曾一度成为战时临时后方医院。从前线转移下来的伤员较多,需要分散治疗,董家峪军医处在卧云铺村设后勤卫生所。为了便于掩护和治疗,轻伤员藏在村中农户家里,伤好后组织归队,重伤员藏在堰屋中,由医生及时为他们换药、送饭,最多时接纳伤员20余人。
卧云铺这个后方小村,如一颗小小的种子深嵌于群山褶皱之中。村内李家大院《泰山时报》经理部一侧的偏房临时改作了医院,院内伤员挨挨挤挤,空气里浮动着浓重的药味、血腥气以及挥之不去的战争留下的创伤。伤员们躺在狭窄的床板上,绷带裹着伤口,医务人员忙个不停。
分到村户里的伤员,都能得到村人的精心护理。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们挪着碎步,端着刚刚熬好的热气腾腾且稠厚的米粥,用枯枝般的手将碗递到伤员唇边,轻声温和地说:“趁热喝几口吧,自家种的小米,干净着哩,有营养。”可她们自己早已清瘦不堪,却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每一粒粮食熬成了浓汤,喂养八路军伤员。一位老人甚至从怀里摸出几个还带着体温的鸡蛋,轻轻地放在伤员枕畔,轻声道:“吃了鸡蛋好得快,快些好起来吧,好了再去打鬼子。”
卧云铺村中的汉子们,他们卸下自己的门板,卸下自家的床板,把伤员抬进临时医院,为伤员们拼搭起更多床位。村民则每日轮流在门口守候,屏息谛听远处动静,以防敌兵突袭。
一位重伤的战士,高烧不退,口中干渴难耐。旁边侍候的大娘用粗碗盛着药汤,轻轻吹凉之后,却先小心地啜饮了一小口,而后才将碗递过去:“温度正好,喝吧。这山中草药挺灵,喝了不几日就好。”战士干裂的嘴唇触到碗边,泪水瞬间冲决了眼眶,他仰面躺下,强忍着将脸别过一边去——这无声的“尝药”,是比任何汤剂都更有深入骨髓的暖意。
临时医院内一盏油灯如豆,摇曳的光线映照着榻上每一张憔悴却执拗的面庞。这些战士所捍卫的,何尝不是身后这些默默无闻的亲人?这里没有血缘的牵连,然而那递过来的粥汤,那带着体温的鸡蛋,那代尝汤药的一小口——每一点微光,都从这被战火灼伤的土壤、村落里倔强生长出来,似在无声地诉说:纵然山河破碎,人心深处保家卫国的那一点热,一点光,却从未熄灭。
卧云铺村军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相互搀扶的鱼水情,正是以自己的微薄身躯,筑成了另一个坚不可摧的长城——它非砖石所砌,而由人心深处那一点热、一点光熔铸而成,在烽烟最浓处,默默照亮了民族存续的幽深隧道。
2 025.8.9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