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拾遗(三)
唱响时代旋律,守望精神家园
文/李善国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势必使历史留存的有些事物优胜劣汰推陈出新,而有些文化犹如陈年老酒醇厚绵长历久弥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眉户戏就是河湟文化中的其中之一,是这方沃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眉户戏俗称“迷胡儿”。原本是流行于陕西眉县和户县的地方性剧种,清朝后期传入青海河湟地区 。据汉庄村老人们讲,当时很多来汉庄村的外地生意人,白天做商贸生意,晚上便唱眉户戏解乏释怀。村里的戏曲爱好者觉得好听便开始学习,由于眉户戏说的是方言,唱的是乡音,表现的又是家长里短,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很快便在汉庄扎根 。
汉庄村业余眉户剧团始建于解放初期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戏曲成为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那时乐器、服装、道具匮乏,村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将碟碗瓢盆、老人们的布衫、新媳妇的嫁衣等作为演出的器乐与戏装。
1978年,汉庄眉户剧团重新组建,演职人员达30多人,成为乐都乃至海东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演员阵容最整齐、演出剧目最丰富的眉户剧团之一 。演出的经典传统剧目有《小放牛》、《小姑贤》、《柜中缘》、《瞎子观灯》、《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等。其中最年轻的演员40岁,最年长的有71岁,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剧团演出非常活跃,多年来也产生了很多眉户戏剧骨干演员。
如今,汉庄眉户剧团依然活跃在乐都城乡 。王英梅是汉庄眉户戏的市级传承人之一。据王英梅讲述,她家里三代人都喜欢唱戏,她从小就站在台下听爷爷唱戏。看爷爷的唱法、表情,听爷爷讲述有关眉户戏的种种,长大后又得到了爸爸的言传身教。听王英梅说: “记得那时候农闲时,爷爷每天出去和其他伙伴儿商量排练节目。 没有剧本,大家就从其他地方借来相互抄录传看,一有时间就去排练。后来到了她父亲时,学习的渠道增多了,眉户戏就慢慢正规化了,当地相关部门每年也会安排学习和表演,服装和乐器也逐渐丰富起来”。
王英梅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有戏看。那个时候,村民们不顾严寒,齐聚在村里的打麦场上,简单搭个舞台便开始表演,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的喝彩,连邻村的人们都不远千里前来观看。从小听着眉户戏长大的王英梅,十几岁就上台表演,那时汉庄村的眉户戏已经形成了规模,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981年,在高庙新盛举办了眉户戏培训班,剧团的主要演职人员都参加了培训,接着1983年又去海东群艺馆学习。
“经过培训后就是不一样,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眉户戏的知识,包括戏曲表演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更多角色的定位和乐器的配合等等,让我能够更真实地找到每一个角色的感觉,能身临其境地去了解体会这个角色的多个角度的表现手法。”王英梅自豪而深情地说。
2023年9月,王英梅从前辈手里接过眉户剧团的接力棒,以汉庄“英梅眉户剧团”为基础组建的海东眉户剧团,正式成为海东市文化馆馆办团队。剧团除了演出《小姑贤》、《杀狗劝妻》等多部古典戏曲外,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编演出诙谐有趣、寓教于乐的现代眉户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剧情演出除了给人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含有教育警示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剧团演出最拿手也最具群众效应的《打碗记》,讲述年老的父亲无人赡养到后来抢着被赡养,起伏跌宕剧情着力传达: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王团长说,这算是一场比较成功的剧,整整排练了一个月,既考验演员的表演水平和唱功,也是乐器恰到好处地得到伴奏,这台戏付出了很多,也唱哭了台下的很多观众。2009年曾荣获‘青海省农牧区戏剧调演银奖’。”
2018年,剧团表演的《梦圆》、《赶花轿》等剧目在青海地方戏曲展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参演剧目;2019年,剧团表演的《黑大碗》在雨润镇建党98周年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此外,《砸锅》、《错中错》、《三亲家》、《抢公公》、《老来难》等30余台剧目多次参加了省市区的戏曲大奖比赛并获奖,许多人在不同的调演和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年过古稀的老戏骨巨生泰,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说道他的唱戏经历,仍侃侃而谈:记台词,练唱腔,教动作,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性情也愉快了,肺活量也提高了,仿佛年轻了七八岁。
现在,传承人王英梅还担任汉庄学校非遗进校园的辅导老师,将眉户戏表演的“学、说、逗、唱”、“手、眼、身、法、步”等内容引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些学生已成为这个村的业余演员。
汉庄眉户浅显易懂的戏文唱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有教育感化作用,深受群众喜爱。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汉庄眉户戏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河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遂填《蝶恋花·唱响乐都城乡的汉庄眉户戏》(冯延巳体)以赞之:村戏遗音今古绕。湟岸①风光,乡乐情难了。眉户声声村巷闹,百年曲调传瑰宝。婉转唱腔乡土调。唱尽悲欢,岁月皆知晓。常记农闲人畅笑,非遗承继千秋耀 。
注:①湟岸:指乐都湟水岸。
作者简介:
李善国,男,汉族,1957年2月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从事教育教学38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理事,青海省书法协会会员。平素“搜韵涂鸦醉书画,调丝品竹迷华章”为自娱,仰慕前贤,林泉寻趣,以“文化养老”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