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最大的伤害是毁灭和死亡,但是为了和平与正义,又不得不直面战争。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残酷的,所以我写红军在广济、英山,则直陈其事:“一片降幡战声里,男儿百死破梅川”“二百八人埋骨地,高天明月夜生寒”。革命先辈用生命打下的江山,用热血换来的和平,我们更要居安思危、不能忘战,所以写阳城山就换了一个角度:“闲来要在承平日,看取关山十里痕”。三首诗互为表里、互相印证,写完之后,数日不能释怀,盖亦气之盛也。
谑语
吕克俭
信否三秋气未虚,斜阳毕竟未闲居。
今年不饮重阳酒,谓老还差二月余。
和吕老师谑语
林平小牧
疑是斜阳挂太虚,此心期与白云居。
登临何不拚一醉,老尽莺花谁记余。
2025.7.19
侵晓步园,乍见雾中团月
吕克俭
薄雾轻笼树色秋,小阳春鸟啭清幽。
惊疑日上西城郭,却是金钲月下楼。
和吕老师侵晓步园,乍见雾中团月
林平小牧
暑气炎炎未到秋,团栾何处得清幽。
此身恨不抟云去,直上重霄十二楼。
2025.7.20
花甲吟致谢黄峰彭绍云胡尚武张正柱杨植宗诸君
吕克俭
只是头颅鬓角斑,人生到此一回环。
诸君更在平安夜,为我高吟得赋闲。
和吕老师花甲吟致谢黄峰彭绍云胡尚武张正柱杨植宗诸君
林平小牧
不是萧骚两鬓斑,余生那得赋刀环。
夜来忽起扁舟兴,云影溪声共我闲。
2025.7.21
秋夕
吕克俭
白云幽独过烟汀,江畔犹闻话语声。
金桂素娥相望夜,月光花气叙离情。
和吕老师秋夕
林平小牧
斜阳一抹逗烟汀,隔水遥闻鼓枻声。
欲问季鹰归去否,西风吹老故人情。
2025.7.23
红十五军在广济
吕克俭
花桥集结忆当年,北渡长江扫黑烟。
城郭西门斜日暮,老人犹话破梅川。
(注)“花桥集结”:1930年2月中旬,鄂东游击队在花桥观音寨成立,同年7月,红八军留守部队分别与鄂东游击队、赣北游击队合编,成立红八军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先后北渡长江,进入蕲黄广地区作战,并在花桥和蓝杰进行了整训。中央为了“截断长江,配合武装暴动以进攻武汉”,指示两个纵队组成红十五军。红十五军在武穴曾四破县城梅川,打击反动派,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并走出了陈康、陈金钰、杜国平、蓝侨和张春森等一批武穴籍共和国将军。
和吕老师红十五军在广济
林平小牧
拚将血泪诉当年,风雨江南暗夕烟。
一片降幡战声里,男儿百死破梅川。
2025.7.27
红二十五军在英山
吕克俭
陶家河畔卷狂澜,二十五军过险滩。
话到当时征战事,至今牛背脊生寒。
[注]1、“陶家河”,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9月从安徽太湖移师英山,在东部山区陶家河集结,建立革命根据地。2、“牛背脊”,指1934年10月发生在英山县牛背脊骨岭红二十五军击退张学良四十七师三路“围剿”的惨烈战斗。
和吕老师红二十五军在英山
林平小牧
飘摇何以挽狂澜,一似扁舟过险滩。
二百八人埋骨地,高天明月夜生寒。
注:"牛背脊骨阻击战″,红二十五军以3800余人的兵力对敌4万,激战两天,歼敌数百人,因敌众我寡,我军遂撤出战斗,留下一个连在牛背脊骨打阻击。最后,我军主力离开陶家河地区,经过英山境内的草盘地,成功向北突围进入六安、霍山境内,准备北上长征。但负责打阻击的后卫连280人,全部壮烈牺牲。
2025.7.28
阳城山
吕克俭
战地黄花不死魂,巉岩虎踞气犹吞。
关山北望秋悲壮,岭上斑斓血色痕。
[注]“阳城山”,又称“十里关山”,位于长江北岸的武穴田家镇与大法寺镇之间。1938年9月,中国守军在此阻击七万日军北犯武汉,战役历时半月,以万七千代价歼敌九千,惨烈异常,被迫撤退。
和吕老师阳城山
林平小牧
化作巍巍战士魂,并将秋色远相吞。
闲来要在承平日,看取关山十里痕。
2025.7.29
木樨花
吕克俭
馥郁多情扑面来,江城月色独徘徊。
桂花犹解团圞好,不到中秋不盛开。
和吕老师木樨花
林平小牧
素女何曾入梦来,揽衣月下起徘徊。
窅窊不管离人苦,一到秋风各自开。
2025.8.5
中秋夜
吕克俭
满城花醉客颜酡,啖饼遥闻月下歌。
桂馥蟾光今夜好,十分慷慨予人多。
和吕老师中秋夜
林平小牧
三杯两盏酒微酡,欲揽流光倚柱歌。
已有苍虬到县圃,团圞要比古人多。
注:转句语出《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 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2025.8.6
晚秋将至,桂馥犹烈,援以歌
吕克俭
夜浅秋深已薄凉,余芬浸透袷衣裳。
木樨但有疏星蕊,终不人前吝惜香。
和吕老师晚秋将至,桂馥犹烈,援以歌
林平小牧
老尽芙蓉秋气凉,婆娑犹著绿罗裳。
倚阑不记少年事,换取花香作酒香。
注:转句语出刘过词: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025.8.9
诗评
吕克俭与林平小牧的这组唱和诗,题材广泛,从时令闲情到革命往事,从花木感怀到佳节情思,往复唱答间,既见个人心境的相契,亦显诗艺碰撞的火花,整体呈现出“浅语含深致,唱和见真趣”的特色。
一、闲情唱和:时序中的心境共鸣
写时令闲趣的几首,最见二人唱和的默契。吕克俭《谑语》以“今年不饮重阳酒,谓老还差二月余”的俏皮,写对年龄的豁达;林平小牧和诗“登临何不拚一醉,老尽莺花谁记余”,则从“醉”字拓开,添了几分疏放。《侵晓步园,乍见雾中团月》中,吕诗“却是金钲月下楼”以“金钲”喻月,写晨雾中误月为日的惊喜;林和诗“此身恨不抟云去”则由月起兴,抒发出超脱暑热的向往,一写实一写意,各有妙趣。
《花甲吟》组诗尤见情真。吕诗“只是头颅鬓角斑,人生到此一回环”,在平实中藏对岁月的坦然;林和诗“夜来忽起扁舟兴,云影溪声共我闲”,以“扁舟兴”呼应“赋闲”,将友情的温暖化作山水闲情,冲淡了花甲的沧桑感。这种“你言岁月,我寄烟霞”的唱和,让平淡日常有了诗意的温度。
二、革命咏怀:历史记忆的凝重交响
咏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及阳城山的几组诗,是整组唱和的重彩。吕克俭的原作,多以“忆当年”“话到当时”等语起笔,如《红十五军在广济》“老人犹话破梅川”,《红二十五军在英山》“至今牛背脊生寒”,以史笔勾勒往事,于平实叙述中藏深沉敬意,如同老人在夕阳下讲古,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
林平小牧的和诗,则更重场景的凝练与情感的喷发。《和红十五军在广济》“一片降幡战声里,男儿百死破梅川”,以“百死”二字直击战斗惨烈;《和红二十五军在英山》“二百八人埋骨地,高天明月夜生寒”,用具体数字定格牺牲者,让“夜生寒”的感受有了沉甸甸的依托。而《和阳城山》“闲来要在承平日,看取关山十里痕”,从吕诗“血色痕”的悲壮中翻出“居安思危”的警醒,使历史记忆与当下思考形成对话,三首和诗互为表里,将革命叙事从“追忆”推向“铭记”,境界更进一层。
三、花木佳节:意象中的性情对照
写木樨、中秋的诗,可见二人对意象的不同解读。吕克俭笔下的木樨“不到中秋不盛开”,中秋月“十分慷慨予人多”,多是顺应时序的温润;林平小牧则另辟蹊径,“窅窊不管离人苦,一到秋风各自开”写桂花不解离情,“已有苍虬到县圃,团圞要比古人多”借《离骚》意象赋予中秋新意,于传统题材中见出跳脱的才情。
《晚秋将至,桂馥犹烈》组诗尤妙。吕诗“终不人前吝惜香”赞桂花的慷慨;林和诗“换取花香作酒香”化用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将花香与酒香相融,既承桂花之韵,又添疏狂之气,古今对话间,见出性情差异。
整体而言,这组唱和诗,吕克俭的原作如老树盘根,扎实沉稳,于平实中见深情;林平小牧的和诗似新枝抽芽,灵动跳脱,于巧思中显锋芒。二人一“实”一“虚”,一“敛”一“放”,在时序、历史、花木等题材中往复呼应,既保持了个人风格,又形成了奇妙的互补,读来如听二人对谈,于浅吟低唱间,见出诗心的相通与诗艺的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