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练习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惊变(之七)
公元763年春,唐军终于打赢了。太上皇李隆基和唐肃宗都没能看到这个结局,他们在前一年的5月先后离世。在唐朝前后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是在中期,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的上层结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之祸未除,民生不安,边境不稳。此后一百五十年的大唐,风流云散,再难中兴。
就如杜甫所写“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杜甫自己也不知道。他已经习惯了辗转漂泊,有时向着村野走,有时沿着山路走,有时顺着水流走,“明日隔山月 世事两茫茫”。就像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朝行青泥上 暮在青泥中”。杜甫也在漫漫羁旅中一步步走向 自己的内心。
他一路流亡,取道关陇,进入川蜀之地。乱世中,他抛弃了身上卑微的官职,复归为一介平民。年过半百的杜甫几乎一无所有,除了诗歌,生命一样的诗歌,“尽管我生苦飘零 所历又嗟叹”。但在诗歌中,他从来都不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惋。遭遇幼子饿死的刻骨之痛时,他为天下苍生发出“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不平之声。
茅屋在风雨中飘摇时,他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尝遍了社会底层的酸辛疾苦。他的目光无法不在低处徘徊,因为他本就是“天地一沙鸥”。杜甫经历了彻底的失去,也完成了彻底的重建。他自称“儒”、“老儒”甚至“腐儒”。他以写诗来完成儒家“立言”的使命,诗歌中流露着仁爱,呼唤着仁政,后人称杜甫为“诗圣”。而成为圣贤正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安史之乱是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显见的拐点,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转折点。诗人们开始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下半段进程的重要线索。在人生最后一首诗作中,儒者杜甫回忆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他的心依然牵挂着苦难中的家和国。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在成都草堂居住的5年,是杜甫最后一段安定的生活。等到草堂也住不了了,他就沿着长江一边漂流一边借地短居。行至夔kuí州时,杜甫看到一个叫李十二娘的人在舞剑,动人的身姿和娴熟的舞技让他想起了一个人。他问李十二娘师傅是谁?对方告诉他是公孙大娘,听到这个名字,已是老翁的杜甫激动难抑。六岁那年,他曾亲眼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那世绝风彩如同巨星一般照亮过他年少的心灵。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惊变(之八)
时隔50余年,杜甫仍清晰记得那场穿越了时光的演出,连同往昔的锦绣、蓬勃、痛楚和执念,那是他对青春和盛唐的记忆。而今回首只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在湖南一条小船上走完了一生。人生如寄 但斯人不朽。
杜甫一直挂怀的朋友李白同样没有躲过安史之乱,但他竭尽全力撑住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经历种种艰险阻碍后,依然乐观的写道“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于李白人生或许不过是一场宿醉。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所有仰望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千古唯一的那个“谪仙人”。
杜甫没有成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种伟大的人生。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二千多年前,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世人仿佛再次见到同样的光彩。他们承继了中国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相互照耀也照耀着中国。
李白辞世50年后,他的诗歌和诗名依旧在四处传诵。在长江南岸的宣歙方阵,一位姓范的地方长官,和大唐的无数文人一样视李白为偶像。数年寻访后,他意外的在自己管辖的当涂县境内找到了李白的墓地,墓木已拱,他即刻下令严禁在周围樵采和放牧,他要让这位诗人安心归仙。
又是数年过去,李白的后人找到了。范长官不禁心潮奔涌,他猜想或许终能有幸一睹李白传下的盛世风采了。
来到面前的是两个中年农妇,她们是李白次子薄禽的女儿,衣衫素净,形容朴野各自嫁给了普通农民为妻。
感慨之余,范长官希望帮助她们改为士族身份,却被两人一再婉拒,他们说早已习惯了山野生活,贸然成为士族。他会辱没了爷爷的名声,范长官不好勉强,能做的也只是给他们免除了当年的徭役,以表达对李白的敬意,目送二人离去 他唏嘘不已。
目之所见与心中所望全然不同。恍惚的瞬间,他凛然一惊,突然想到,春秋流逝,眼前的大唐还是哪个大唐吗?历史将演变出更加复杂的下一个时代,盛唐过去了,但盛唐的精神不灭,它不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扬与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之中对社会理想的坚持和守护。大唐永远是中国人思念的心灵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