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分社诗词创作理论研究中心发布:评论员杨玉才楹联评论专辑(2025080908——02)
杨玉才自析咏黄山毛峰茶对联
联曰:
雀舌含香,翁煮琼浆酬远客;
银毫溢味,我萦山雾咏新茶。
黄山毛峰属于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自清朝光绪年间就很出名,成为贡品。其功效之多:提神醒脑、保护心血管、促进消化…等等。
上联“雀舌含香,翁煮琼浆酬远客”,以“雀舌”喻茶形,点出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的特点,“含香”则写其香气内敛;“翁煮琼浆”勾勒出种茶老者烹茶的画面。将茶汤比作“琼浆”,既显茶之珍贵,又含待客之诚,“酬远客”更添人情暖意,让品饮场景有了温度。
下联“银毫溢味,我萦山雾咏新茶”,“银毫”描茶态,写出茶叶满披白毫之貌,“溢味”传茶香之浓郁;“萦山雾”既点出黄山多雾的环境,又暗合茶生长于云雾间的灵秀,末句以“咏新茶”收束,将品茗后的赞叹之情托出,与上联的待客之景呼应,一主一客,一煮一咏,共同构成了一幅雅致的黄山品茗图。
最后,予吟一小诗结尾:
黄山遍灌木,云雾育春芽。
色浅含茶味,香清带露华。
汤浮浮雪浪,气袅袅莲花。
一盏人心醉,翻疑陆羽家。
注:传说此茶用泉水冲泡时,才能出现白莲花奇景。
杨玉才自析一副新咏洞庭碧螺春茶对联
联曰:
翠影凝芳,我采洞庭千叶翠!
春香溢趣,谁烹绿色一壶春?
本茶乃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上的绿茶,因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素有“茶中仙子”“天下第一茶”美誉。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赐名“碧螺春”也。
这副对联中,同一个“翠”“春”字分别用于句首和句尾,称为“首尾同字”或“异位重字”法,在对联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技巧,通过将特定的字(或词)有规律地嵌入联语的固定位置以达到暗藏寓意、强化主题或增添趣味的效果。
上联先以“翠影凝芳”勾勒出碧螺春茶叶色泽翠绿、凝聚芬芳的形态与气质,“翠影”既写茶叶之形,又含鲜活生机;接着以第一人称“我采洞庭千叶翠”,将作者拉至洞庭茶区,点出采茶摘情景,“千叶翠”既状写茶叶之多,又呼应“翠影”,强化了碧螺春的色泽特点,引人联想采茶人的身影,添几分生动。
下联以“春香溢趣”写茶叶冲泡后香气弥漫,意趣盎然;以第二人称“谁烹绿色一壶春”?对应上比的我,是虚实结合,则情景交融。“绿色”点明茶汤色泽,清新悦目,“一壶春”,既呼应茶名中的“春”,又将茶汤的醇厚、春的生机与品茶人的惬意融为一体,以“我”的参与,让画面更具代入感,尽显品茗之乐。
上下联对仗,虽不算工对,自我感觉还可以,“翠影”对“春香”,“凝芳”对“溢趣”,“我采”对“谁烹”,“洞庭”对“绿色”,“千叶翠”对“一壶春”,词性相协,平仄协调。且联中“翠”“春”二字反复出现,是一亮点,既突出了碧螺春的核心特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将采茶之景与品茶之趣巧妙串联,尽显洞庭碧螺春的独特魅力。不知为什么?十大名茶中吾最爱碧螺春,于是乎!遂赠五律夸之:
洞庭浮翠色,云雾润新芽。
蜷曲外观美,芬芳内蓄华。
闲调春水沸,细品乳香赊。
三盏何能足?吟联一副夸!
【作者简介】杨玉才,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诗词学会会员,大庆市诗词联学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大庆铁人楹联指导教师,肇源县诗词协会顾问。曾在《中华诗词》杂志社主办“华夏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奖项,荣获文学金奖。荣获《鲶鱼沟诗词》大赛一等奖,曾赴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国宴招待会。
202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