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律《立秋》外二首
一一一一一文/姚树清(河北邯郸)
节物相催暑未收,梧桐一叶报新秋。
蝉声断续犹带恨,云影卷舒漫成楼。
霞似火燃天似水,风如扇引气如流。
西风莫道无颜色,已染青林作彩流。
注:
1. **首联(节物相催暑未收,梧桐一叶报新秋):**
* “节物相催”:点明节气流转,时间不可逆。
* “暑未收”:强调立秋虽至,但盛夏余威犹在,即“秋老虎”的感觉。
* “梧桐一叶报新秋”:化用“一叶知秋”的典故,梧桐叶落被视为秋天到来的显著信号,一个“报”字赋予落叶宣告者的角色,简洁有力地点题。
2. **颔联(蝉声断续犹带恨,云影卷舒漫成楼):**
* “蝉声断续犹带恨”:抓住夏末秋初蝉鸣的特点,声音不再连绵高亢,变得时断时续,仿佛带着对夏日逝去的不甘(“犹带恨”),赋予蝉声情感,暗示季节更替的感伤。
* “云影卷舒漫成楼”:描绘秋高气爽时空中云朵变幻多姿的景象。云卷云舒,自由自在,有时堆积如琼楼玉宇(“漫成楼”),展现秋空的辽阔与奇幻。此联一动(蝉声)一静(云影),一声一色,听觉与视觉结合。
3. **颈联(霞似火燃天似水,风如扇引气如流):**
* “霞似火燃天似水”:描绘立秋傍晚的典型景色。晚霞绚烂如燃烧的火焰,而整个天空又如澄澈的秋水,形成强烈的色彩(红与水蓝)和质感(炽热与清凉)对比,既壮丽又清爽。
* “风如扇引气如流”:形容秋风。此时的风不再像夏风的闷热,开始变得像扇子引来的凉风(“风如扇引”),带来流动的、渐有凉意的气息(“气如流”),突出“秋”带来的舒适变化。
4. **尾联(西风莫道无颜色,已染青林作彩流):**
* “西风莫道无颜色”:笔锋一转,为常被视为萧瑟的西风正名。不要说西风(秋风)没有色彩或只会带来凋零。
* “已染青林作彩流”:它其实是一位无形的画家,已经开始在青翠的林梢点染上最初的秋色(可能是微黄、浅红),这色彩如同溪流般在林间缓缓流淌、蔓延。这一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跳出悲秋窠臼,以积极乐观的笔触赞颂秋风带来的初秋之美,暗示着更绚烂的秋色还在后面。
**整体立意:**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立秋时节特有的物候景象(暑热未消、梧桐落叶、断续蝉鸣、变幻秋云、绚丽晚霞、清凉秋风),更着重于捕捉季节转换时的微妙气息和情感变化。尤其是尾联,以“染青林作彩流”的奇思妙想,歌颂了秋风作为大自然画师的创造力,赋予西风以积极、灵动的形象,表达了对初秋之美的欣赏和对即将到来的绚丽秋景的期待,体现了对自然律动的欣然接纳与赞美。
立秋吟风
立秋时节署未阑,人言秋至带轻寒。
北风夜半三更过,顿觉新凉别样天。
一场秋雨一场凉,蝉声渐老绿阴迁。
气清天朗自开颜,闲牵童孙石经前。
立秋气凉
新秋悄至暑微残,雨过层林添爽籁。
云开碧宇展晶盘,清风易人聚铜台。
三暑热浪辞人去,四季立秋丰收在。
喜看稻谷千重浪,丰收节里展心怀。
个人简介:
姚树清,字茂林,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河北省邺城人,六朝古都在临漳,天下古柏是故乡。建安文化发源地,佛都文化千古长。
曾任中国古都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会员;邺都文化研究会理事:邺都文化创意园主研团队;临漳县老干部文创学会副秘书长。
夲人热爱诗歌,善于创意创新。研究出品古邺文化系列礼品50余种,工艺包括古邺陶佛都文化系列产品,文化艺术摆件,木雕,挂匾,办公桌案高级台历等。
热爱是源泉,激情充满活力,愿用最精美的韵味,最精湛的工艺,古新结合,让文物活起来的思想,发挥社会正能量。承古邺陶艺术,载精品陶瓷美技。使邺下文化,建安文化,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推向全国做贡献。夲人作品在全国多家报纸,刊物,网络平台发表并获奖。《世界文学》签约诗人。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