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胡斋敏
人类文明始于语言的诞生,而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把知识与智慧凝固成永恒,推动文明跨越时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非凡的智慧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人类文明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恒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殷墟甲骨到里耶秦简,从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到马王堆帛书的朱砂墨迹,先民以刀笔镌刻文明的基因;自《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路漫漫其修远”,自唐诗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宋词的“明月几时有”,再到元曲的“碧云天,黄花地”,文人以笔锋书写精神的史诗;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点亮世界,到高铁、北斗、5G、AI 刷新未来,世代中国人以实践诠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血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在敦煌,数字供养人轻点鼠标,便可 360° 全景漫游壁画;在成都,三星堆黄金面具经 AI 复原,3D 打印重现古蜀微笑;在苏州,昆曲《浮生六记》与全息影像同台,水磨腔在云端婉转;“国潮”李宁把《千里江山图》穿上跑鞋,巴黎街头的年轻人也为之驻足。
传统可以很年轻,文化可以很鲜活。当代人肩负着让文明薪火永续的使命。学者以冷板凳功夫深耕典籍,程序员用算法让千年简牍开口说话;艺术家以光影重塑《只此青绿》,教师借 VR 课堂带学生走进活字印刷工坊;每一位普通人,在博物馆的一次扫码、将二维码链接数字敦煌。社交媒体的一次转发,都是与历史的击掌、对未来的承诺。
站在文明长河边,我们既是汲取者,也是续写者。愿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根脉,拓新境如张骞凿空,续文脉似郑和扬帆。使中华文化如长江黄河,不舍昼夜,奔腾向前,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