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孟领
古朴典雅的“邢州城垣”牌坊,于2025年7月在邢台历史文化公园东门处落成。这处新增的邢州古城亮点,引来居民和游客到这里一睹“华北历史第一城”邢台古城墙的风采,都说邢州古城墙庄严、雄伟、漂亮、气派!
我带孙女从公园东门去看“邢州城垣”牌坊,跨上护城河上的拱桥,看着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听着飞鸟的啾啾叫声,赏着成群的鱼秧游动追逐,吸着绿柳法桐呈上的新鲜氧气,不一会儿就走在了牌坊下方,牌坊上的“邢州城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喜形于色的游客议论着邢台古城墙高大宏伟,悠地对邢台古城产生好奇和欣慰。
我们顺台阶爬上牌坊南面的城墙顶部,在角楼下观赏国家级森林城市的风景——高楼大厦林立,游人熙熙攘攘,街道上车水马龙,一派只争朝夕景象。阳光洒在建筑物上反射出耀眼光芒,方知岁月在繁华中悄然变迁。穿越感给人一种享受:华北历史第一城,千秋色香面前映。市里胜迹景辉煌,古风文化耀苍穹。
兴高采烈地孙女问我:“邢台为什么修城墙呢?”我说:“古时候,为了防止洪水等实害,为了防备狼虫虎豹吃人,为了防止敌人侵犯,而挖壕沟围住自己,用土堆成了山一样的城墙。”她点头称是。后来,她怎么也不愿意离去。我答应她再来看城墙,她才恋恋不舍离开。
《邢台古城墙简介》告诉我们:邢台城区残存多处古城墙,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一处位于历史文化公园内。本段古城墙尚存200余米长,地面基础宽21米,残高5、7米。2005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城墙择点发掘,发现城墙大致分为三期(秦汉、唐代和明代)。2014年,邢台古城墙遗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查阅史料得知,具有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祖乙“迁都于邢”,西周时是周公旦之子姬苴的邢国封地,春秋战国时邢邑为赵国陪都,楚汉相争时张耳在这里为常山国王,其他各朝也不失为郡、府、州、县治所,可想而知,城垣一定少不了。只可惜,关于邢台古城营造,都没明确文字记载。直到后赵时期才有了文字可考——后赵石勒修筑襄国(今邢台)城!据《晋书》及《顺德府志》记载,公元311年,石勒入主襄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
从公元312年至323年历十年,后赵营建“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六、顶阔七尺,四城门设戍楼、马道,骑马可直上城楼,城墙上可走马卧牛”。虽然后赵建城是板土建筑,但坚固程度仍很可观。因为夯土中添加了一定数量的砂与石灰,可以说达到了刀锥不入的程度。到公元330年(建平元年)“建平大城”落成,至今已1700年了。
在石勒之后的岁月中,邢台城墙历经数次维护,但都是在此城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建。一直到明朝神宗万历十一年(1582年),在顺德府知府王守诚主持下,邢台城墙才开始大规模改建及整修,最终明确了邢台古城墙的终极形制。据《顺德府志》记载,工部拨付修城经费49090两白银,征用一府九县数万民工,历时一年之多,方才完工。修缮工程将原来的夯土城墙改为两侧包砖、中央填土的砖石形制,并建造十余丈高的谯楼,以备瞭望。且将城墙从“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郡楼远眺》名诗赞曰:“百尺丽谯不记年,千家灯火夕阳天。登临平讶乾坤合,荡漾低看日月悬”。
雄伟坚固的古城墙设东南西北四门,每个城门都筑有瓮城,瓮城又分四重门。瓮城内空间十分狭窄,不利于地面上展开作战。但是,站在城头上向下攻击对方,却十分方便,就是人们常说的关起门来打狗,即瓮中捉鳖。
由于古城墙内的曲里拐弯的瓮城不利交通,邢台解放以后将其拆除了。在1952年拆城墙时,政府鼓励市民拆城墙砖石,响应者甚众。瓮城拆除之后,清风楼往南中轴线上的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才被贯通,交通状况大为改观,邢台好南关的商业更繁华了。
近年来,邢台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启动邢州古城修复重大专项行动,通过保护修复、设施更新、业态植入、文旅融合等方式,重塑古城风貌,赓续城市文脉,使古城资源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