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贬谪伊犁传佳话
◎王建生 中国作协会员

说道伊犁将军府,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他不是伊犁将军,却是将军府的重要议事人,他常怀报国志而全力为当地人谋幸福,赢得各族人民的爱戴。
他就是林则徐。
来到伊犁将军府西边四合院,一场清道光年间的治疆议事活动穿越时光,定格于将军议事大厅。厅内正堂高悬着“念符丰绥”的匾牌,时任伊犁将军布彦泰与林则徐、邓廷桢一行官员正热议边防屯垦之策。资料介绍,那天商量的事情比较多且非常具体,例如开垦惠远城东30000余亩荒地;例如修筑皇渠,引哈什河水入阿奇乌苏,浇灌十万余亩田地,等等。
讲解员说,林则徐参加这样的议事多达N次。
伊犁将军军营如今改作的史料陈列展览馆,分多个主题展室,以图片为主。
有一块展牌名为“边陲流芳”,展出了杨廷理、徐松、林则徐和魏源等五位名人(我的照片漏拍一人),其中,前四位均为官员学者(包括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展牌对林则徐的介绍虽然笔墨不多,但是还算是完整,关键是立场鲜明。不妨摘要几句:林则徐“以湖广总督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有功,又接任两广总督坚决抗英。”“1841年被革职流放伊犁,他身处逆境心怀报国之志,远见卓识关注新疆边防,又走遍天山南北勘查地亩……”最后一句盖棺定论:“受到各族人民长思久仰,相颂至今。”展牌上第五人是魏源,冠以“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等头衔。五位名人中,仅魏源有点特殊,特殊在他一生没有到过新疆,却也“边陲流芳”。文字介绍说:“受林则徐嘱托,完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这是理由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再有就是魏源的著作中多处提到伊犁。
听了这些导游词,我又一次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上小学时,读课文“虎门销烟”,知道林则徐是中国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功莫大焉;而且两广抗英,林则徐足智多谋,领导民众夺取了诸多胜利。却不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作为力主禁烟和坚决抵抗英国侵略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竟然成为清廷所寻找的替罪羊。更想不到大清皇帝对林则徐下手这么重,一次降级流放还不足以解气,一贬再贬。第一次,林则徐降级被贬至浙江镇海军营“效力赎罪”。接着,又被革职流放伊犁。就在赴戍边疆的途中,林则徐会晤了魏源,并以《四洲志》等资料相赠,嘱托魏源撰写《海国图志》。1842年2月,林则徐完成协助整治黄河决口的任务后,再次踏上流放的之路,长途跋涉数月,于当年底抵达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就算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闻名天下的伊昭公路和独库公路,也只是在六月至九月通车,其它时段一律封路。何谈两百年前的冬季,天山南北白雪皑皑,除了乌苏古道的传说,压根就没人和牲口的通行之路。林则徐以戴罪之身长途跋涉,何其危险,可想而知。他是怎么走到伊犁的?我想像不出当年的情形,倒是记起了林则徐的那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心中装着国家并怀有理想的人,眼前哪有祸福?心里哪有自身的冤屈。事实是,林则徐一路上仍在忧国忧民,如果需要找证据,请读他的著作《荷戈纪程》。
曾几何时,我们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独到见解击掌叫绝。那位学富五车的历史老师告诉学生,林则徐基于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了《四洲志》,系统地介绍30多个国家的地理政治和文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殊不知当时却忽视了思想家魏源的功绩,魏源接受了林则徐嘱托,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文字表述。因此,学术界有认为,魏源才是这个思想体系的完善者。
难怪将军府留存的惟一议事雕塑群中有林则徐在座,大量史料作了客观地记录了林则徐之于新疆的功绩。概括地说,林则徐流放伊犁尽管没有正式官职,但是,他“处逆境而不丧志,以其卓越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和信任下,积极参与了新疆的各项事务。”其成果体现在多方面,而且看得见摸得着。首当其冲的是兴修水利,标志性工程有两个:其一,“伊犁龙口工程”是林则徐在新疆著名的功绩之一。“他亲自踏勘地形,规划设计了引哈什河水灌溉的大渠工程(后称‘皇渠’,今天叫‘人民渠’)。他不仅贡献了宝贵的治水经验,甚至捐资认修了最艰巨的龙口工程段。”这条大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伊犁河北岸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惠泽后世。其二,推广坎儿井。林则徐在吐鲁番等地考察时,对当地坎儿井(地下暗渠)高度赞赏。“他积极倡导并协助吐鲁番地方官员推广坎儿井技术,大幅增加了可耕地面积,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其次,推动屯田垦荒也是名垂青史。林则徐大力支持时任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屯田政策,建议开垦阿齐乌苏荒地(即龙口工程所能够灌溉之地),积极参与南疆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等地的勘荒工作,为增加粮食产量、巩固边防、安置流民做出了贡献。
同时,林则徐十分关注边防,洞察危机。他利用在新疆的时间,广泛搜集边疆历史和地理资料,考察山川形势和交通要道,主持并参与绘制详细的边疆地图。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等人提出加强边防、训练军队、充实武备的建议,其边防思想对以后历代伊犁将军守护边疆产生了重要影响。林则徐还经常深入民间,与当地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汉等各族人民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诉求。在协助处理地方事务时,注重公平公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调解纠纷,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新疆期间,林则徐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诗词,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边防的关切以及对新疆壮丽山河的赞叹。他的日记《荷戈纪程》,为后世研究新疆历史地理留下了宝贵资料。
戍边两年多,赢得美誉归。
如同韩愈居潮八月万古名,赢得山河都姓韩一样,林则徐在新疆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1842年底至1845年初),他的作为却深深扎根于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受益于他兴修水利的伊犁、吐鲁番等地百姓,亲切地尊称他为“林公”。 吐鲁番地区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这是对他推广这一造福万代的水利工程最直接、最生动的纪念。这个名字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和使用。
当地人高度认同林则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最早洞察西北边疆危机的政治家之一,是新疆民族团结的促进者。他的事迹被写进地方史志、教材,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素材。在伊犁、吐鲁番等地,常有纪念他的活动或遗迹标识(如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龙口工程纪念碑等)。文艺作品中也常有林则徐的形象。例如,有维吾尔族民歌《林则徐之歌》歌颂他的功绩;2014年,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复排了经典歌剧《林则徐》,艺术地展现他在新疆的崇高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与左宗棠仅有的一次相遇——史称“湘江夜话”。那是1850年的冬天,云贵总督林则徐抱病返乡福建,特地绕道长沙,会见左宗棠。那年,林则徐已是66岁的老者,历尽宦海风浪的一方大员;而左宗棠才38岁,一介布衣,正寄人篱下,当上门女婿。林则徐的垂青器重令左宗棠激动不已,据说,上船相见时左宗棠一脚踏空,差点落水。那个夜晚,林则徐爱左宗棠绝世奇才,相信日后必有大用;而左宗棠则尊林则徐为前辈天人,谦虚讨教。相同的抱负填平了年龄与身份的鸿沟,二人相逢畅饮,开怀恳谈。话题围绕国家展开,说了海防再说疆防。林则徐不仅谈了自己告老还乡的打算——创办新式学堂,为国家建立水师奠定人才基础,还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绘制的地图和文书资料系数交给左宗棠,嘱其保卫边疆。这一夜,满满当当,直至东方泛白,鸡叫五更,主客才不舍告辞。这一夜,播种希望,左宗棠心中从此有了新疆。这一夜,精神接力,治国传承,中华再出名臣。
这一夜,为左宗棠晚年抬棺出征埋下了伏笔。
回头再读这段历史,林则徐的流放新疆,虽是个人命运之悲,却是新疆民众之幸。林则徐在新疆的经历,为自己的一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大清朝灰暗天空涂上了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