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广州教育学院的操场上,给这个秋日的早晨添上了一抹温暖。学生们刚刚结束课间操,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刚刚过去的体操动作和即将到来的课程。
地理班的同学们尤为兴奋,因为今天有一堂特别的水文课。他们知道,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学习体验。铃声响起,大家迅速整理好队伍,带着几分期待和好奇,向着电教馆走去。
电教馆里,灯光柔和,屏幕上正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是三部关于水文的录相片。随着老师轻触开关,屏幕亮起,《美丽的南极》映入眼帘。
画面中的南极,白雪皑皑,冰川高耸,企鹅们在雪地上摇摇摆摆地行走,偶尔还有海豹在浮冰上悠闲地晒太阳。同学们屏息凝视,仿佛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风,和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独有的宁静与壮丽。
接着是《钱塘江潮》。画面切换,只见江面风平浪静,但转眼间,潮水如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掀起层层巨浪,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同学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他们仿佛能听到潮水的声音,感受到那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最后播放的是《海潮》。这是一部关于海洋潮汐的纪录片,从遥远的深海到近岸的沙滩,从平静的海面到汹涌的浪涛,全方位地展示了海洋的壮丽与神秘。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随着镜头,在海洋中遨游。
三部录相片播放完毕,教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大家还在回味着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思考着水文的奥秘和自然界的伟大。老师微笑着看着大家,说道:“这次直观教学,是为了启发你们的思维,让你们更深入地理解水文知识。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到了南极的冰雪世界,有的讲述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还有的分享了自己对海洋的无限遐想。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大家都被这次特别的教学深深吸引。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意犹未尽地走出电教馆。阳光依旧明媚,但他们心中却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知道,这次的水文课,不仅是一次直观的教学,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维的启迪。
1984年10月20日,星期六 钟奎华坐在宿舍窗边,手中紧握着刚从邮递员手中接过的信件,信封上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是阿金权,那个刚从省水产学校毕业,满怀憧憬踏入社会的好友。
钟奎华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泛黄,带着淡淡的墨香,仿佛是时光特意留下的痕迹。他一字一句地读着,心中五味杂陈。
信中,陈金权的言辞间透露出一丝初入职场的青涩与无奈。“别后好!来信拜悉,我很高兴。自到单位后,我很少回家,前几天收到你的来信,现在回复,非常抱歉。”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阿金权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能及时回复信件的一丝歉意。
钟奎华知道,陈金权一直是个踏实肯干的人,不善于言辞,却总能在行动中展现他的坚韧与执着。“我落单位已有几个月了,分在增城水产公司,但我马上又要到养殖场去见习。”这句话让钟奎华仿佛看到了陈金权背着行囊,踏上前往养殖场的路途,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挑战的坚定。
谈到待遇,陈金权显得颇为坦然:“在待遇方面,工资36元,没有奖金,加上补助只有46元,极之微薄。”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收入确实不算高,但陈金权并未因此抱怨,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现实。
1984年的广州,秋风带着微凉,却吹不散校园里的勃勃生机。10月20日,星期六,一个寻常而又不凡的日子,广州师范学院内,地理系的学子们正与历史系的朋友们共享一场别开生面的联谊活动。
下午时分,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操场上,给这个秋日的午后增添了几分暖意。地理系与历史系的同学们围坐一圈,中间是即将进行拔河比赛的队伍,男篮女排,个个精神抖擞,蓄势待发。钟奎华,地理系的一名才子,站在人群之中,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他灵机一动,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那是他即兴创作的小诗:
主教客师都地理,
联结情谊齐聚集;
男篮女排拨河赛,
欢歌笑语不绝耳。
他轻声吟诵,周围的同学们听后纷纷鼓掌,笑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青春的气息。这首诗,简短却饱含深情,不仅描绘了当下欢聚的场景,更寄托了对同窗之情的珍视与向往。
随着拔河比赛的激烈进行,操场上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比赛结束后,无论胜负,大家都相视一笑,那份纯粹的友谊与团队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傍晚时分,夕阳如血,给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钟奎华与李汝成,一位地理系的才子,一位历史系的俊杰,同时也是来自增城的同乡,在操场边的一棵木棉树下开始了他们的密谈。李汝成,面容坚毅,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缓缓展开手中的方案,向钟奎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广州教育学院增城同学会。
“钟奎华,你看,我们增城的学子在这里也不少,何不趁此机会,把大家凝聚起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李汝成的语气中充满了诚挚与热情。撰写的方案是,他用书面联络刚来的新生,钟奎华负责联系在学院的所有增城籍同学,然后再搞个聚会,
钟奎华听后,眼前一亮,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聚会,更是一份对家乡的眷恋,对同窗情谊的延续。
1984年11月23日,星期五,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温柔地洒在学院的大门口。8点整,地理班全体同学身着统一的蓝色制服,肩并肩,手提装满学习用品的背包,踏上了学院那辆略显老旧却充满历史感的大客车。随着车轮缓缓滚动,他们正式开启了前往三水思贤滘进行水文课实习的旅程。
车内,起初是一片欢声笑语。同学们或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即将展开的实习生活,或兴奋地分享着彼此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名为“期待”的香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途的漫长、天气的炎热以及车内缺乏空调带来的闷热感,逐渐侵蚀了这份最初的兴奋。大客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摇摇晃晃,每一次颠簸都似乎在考验着同学们的耐心与毅力。渐渐地,车厢内的谈话声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阵均匀的呼吸声和偶尔传来的轻微鼾声。
9点45分,当大客车终于驶入三水县河口镇,停靠在三水水文站前时,同学们仿佛从一场漫长的梦中醒来。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车门,迎面而来的是水文站工作人员热情的笑脸和一杯杯清凉的茶水。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怀,让他们的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
在站长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水文站会议室,聆听了一场关于水文站基本状况、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精彩讲解。站长的话语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不仅让同学们对水文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中午,地理班一行人驱车前往河口区公所饭堂,准备享用午餐。车窗外,秋意正浓,偶尔飘落的黄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似乎也在为这趟旅程增添几分诗意。
11点15分左右,我们的车辆缓缓停在了河口区公所的饭堂前。走进饭堂,一股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不禁食欲大增。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三个菜色:腊肉炒芥兰芯、酸萝卜和清蒸猪肉。腊肉炒芥兰芯色泽鲜亮,腊肉的醇香与芥兰芯的清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酸萝卜则酸甜可口,开胃解腻;清蒸猪肉肉质鲜嫩,汤汁醇厚,是补充体力的不二之选。白饭管够,我们各自盛了满满一碗,开始享受这顿简单却满足的午餐。
饭后稍作休息,时针悄然指向了12点。我们再次启程,乘车返回水文站。车窗外,景色如电影般一幕幕掠过,而我心中却充满了对即将前往的思贤滘的期待。
到达水文站后,我们换乘了小木船,开始了前往思贤滘的过渡之旅。
思贤滘,坐落于我省西江与北江温柔相拥的怀抱中,本是观赏两江河水与潮水壮丽交汇的绝佳之地。然而,我们此次造访似乎未能赶上最佳时机,无缘目睹洪水肆虐与巨大涡流震撼人心的场景。据说,在每年的洪水季节,那涡流之猛烈,即便是庞然大物般的大船,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穿越。
于是,我们弃舟登岸,踏上思贤滘旁那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在那里,我们驻足了两个多小时,沉浸于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神秘之中。随后,我们缓缓下山,再次乘船,依依不舍地驶向水文站码头。
思贤滘,这个佛山三水区内的璀璨明珠,不仅是西江、北江与绥江三条大江的汇聚之所,更因这一独特的地理奇观而声名远扬。西、北两江之水在此深情相拥,共同绘就了一幅名为“思贤洪波”的绝美画卷。
16点的阳光斜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像是给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地理班的同学们再次踏入水文站,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站内回响,带着一种专注与使命感。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水速、水位和含沙量的监测。
水速组的同学们站在河边,手中的仪器精准地记录着水流的速度,他们的眼神随着水流的方向移动,仿佛在探索着河流的秘密。水位组的同学们则在水文标尺前忙碌,他们仔细地观察着水面的变化,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波动。而含沙量组的同学们,则捧着取样瓶,从河中取出浑浊的水样,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傍晚时分,他们结束了监测工作,决定到河口墟去转转。墟镇上,生意显得异常平淡,行人稀少,只有几只乌蝇在空中盘旋,发出嗡嗡的声响。街道两旁的店铺卫生状况堪忧,服务态度也远不如广州那般热情周到。在一家卖甘蔗的摊位前,同学们遇到了点小麻烦。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甘蔗上有虫蛀的痕迹,便要求服务员削去虫蛀部分再称重。但服务员却坚决不肯,坚持要按照原价出售。双方因此争执了起来,气氛一时变得紧张。最终,同学们只好自认倒霉,付了钱离开了摊位。
17点,他们带着一丝疲惫和不满离开了水文站,回到了区公所。晚餐是简单的二菜一汤:酸萝卜炒腊肉和清蒸排骨。尽管菜色简单,但经过一天的奔波劳累,同学们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饭菜,很快就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
18点,夜幕降临,他们踏上了回程的路。然而,由于塞车,他们的行程被耽误了一些时间。司机为了安全起见,开得格外稳当,这使得他们回到学院的时间已经推迟到了晚上20点30分。当他们走进自习室时,只见晚自习的人们正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埋头看书。
1984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夜幕低垂,街灯昏黄,给初冬的玉子巷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晚风带着些许凉意,却也吹不散即将到来的热闹气息。11月25日,这个普通的星期日,因为一场特别的聚会而变得不平凡。
晚上八点整,地理班的女生们如约而至,她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棉衣,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好奇。男生们早已在宿舍楼下等候,个个精神抖擞,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礼仪展示。他们引领着女生们穿过狭窄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巷子,脚步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个夜晚最动听的旋律。
男生宿舍的卫生状况出乎女生们的意料。床铺整洁,桌面干净,连窗台上的盆栽都显得格外精神。男生们显然为此做了不少准备,他们自豪地介绍着宿舍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是在展示自己的杰作。女生们则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暗暗比较着与自己宿舍的不同。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地下的机关幼儿园舞厅。这里空间虽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而雅致。灯光柔和,音乐悠扬,为这场舞会增添了几分浪漫氛围。然而,由于是少数人之间的活动,起初气氛确实有些拘谨。男生们显得有些笨拙,女生们则带着几分羞涩,舞步间偶尔的碰撞引得一阵阵轻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逐渐变得欢快起来。男生们鼓起勇气,主动邀请心仪的女生共舞。女生们也不再矜持,大方地接受了邀请。舞池里,他们开始尝试着各种舞步,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默契,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对视都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十点九分,随着最后一曲音乐的结束,舞厅里的灯光渐渐亮起。男生们依依不舍地送女生们离开,彼此间留下了联系方式,也留下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曲终人散,但那份青春的悸动与美好却永远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玉子巷的夜晚再次恢复了宁静,但那份属于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却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久久不散。
198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一二·九”抒怀
北平——学生——起千秋
示威——罢课——赴国忧
热血——怒志——齐推进
统战——抗寇——斥方遒
骨肉筑出河山秀
凭吊先贤添馔酒
酣时笑问神州事
万象更新缪雨绸
(钟奎华将此文上交给学院政治处)
1984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洒在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里,给这个略显陈旧的学府添上了一抹温暖的金边。经过一夜的休整,昨日的寒冷似乎已被这份柔和的阳光驱散,但学员们的心中还残留着昨日傍晚那场突如其来的小雨带来的记忆。
12月17日傍晚,细雨绵绵,不急不缓,却足够让人心生寒意。西院与东院之间,原本不过几步之遥,但在那一刻,却仿佛成了遥远的距离。地理班的学员们,怀揣着对晚餐的渴望与对知识的执着,毅然决然地踏入了雨中。他们的外衣很快就被雨水打湿,紧贴着身体,寒风趁机而入,让每一个毛孔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冷。
“我受冻了,主人你不讲信义。”身体的诉讼词在每个人的心中回响,带着几分委屈与无奈。但在这份委屈之下,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坚持。他们知道,自己是革命的本钱,是追求梦想的基石。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也不能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于是,他们更加珍惜那顿来之不易的晚餐。饭堂里,热气腾腾的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是在为他们的坚持与努力点赞。学员们大口大口地吃着,每一口都充满了满足与感激。在这一刻,他们的身体终于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仿佛是在告诉他们:“值了!”
转眼间,时间已经来到了12月18日的中午。12点10分,地理班的全体同学静静地坐在解放电影院的座位上,等待着电影的开场。他们的脸上带着一丝期待与兴奋,仿佛是在期待着某种未知的惊喜。
随着布幕的缓缓拉开,中央新闻记录片厂录制的香港歌星张明敏北京独唱演唱会的实况映入眼帘。张明敏那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瞬间填满了整个电影院。他的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在为学员们加油打气,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
演唱会结束后,《热带丛林历险记》紧接着上演。影片中的惊险与刺激,让学员们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热带丛林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生死考验。他们的心跳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加速,每一次转折都让他们屏息凝神。
在这场电影的陪伴下,学员们暂时忘却了学习的压力与生活的烦恼。他们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感受着那份来自远方的震撼与感动。而当电影结束时,他们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之中,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勇气,继续前行在追梦的路上。
1985年3月3日 星期五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钟奎华就轻手轻脚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窗外,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打破了这宁静的早晨。他穿好衣服,洗漱完毕,便走进厨房。母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早点,一碗热腾腾的稀饭,几样简单却可口的小菜,还有一块金黄酥脆的油炸鬼。钟奎华坐在桌旁,默默地吃着,心里却在盘算着即将开始的广州之行。
吃过早点,钟奎华背上早已打点好的行囊,走到院子里和家人告别。父亲站在一旁,眼神里满是关切与不舍;母亲则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叮嘱他路上要小心。小弟四古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说要送哥哥去车站。钟奎华笑着摸了摸四古的头,兄弟俩便一起踏上了前往车站的路。
东莞中堂湛翠过路车站离钟奎华家不远,但一路上,钟奎华和四古还是聊了很多。四古眨着好奇的眼睛,问钟奎华广州是不是有很多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钟奎华笑着点点头,说等他长大了,一定要带四古去广州好好看看。
到了车站,钟奎华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在等车了。他拉着四古的手,在人群中穿梭,寻找着前往广州的班车。等啊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钟奎华有些焦急地看了看手表。终于,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两部班车缓缓驶来,停在了车站前。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向车门。
钟奎华深吸一口气,拉着四古的手,也加入了这股洪流。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挤上了第一部去广州的班车。车门关上,车子缓缓启动,钟奎华透过车窗,向四古和车站的人群挥手告别。四古也用力地挥着手,脸上洋溢着不舍和期待。
随着车子的颠簸,钟奎华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广州的憧憬和向往。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9:30左右,车子终于抵达了广州。钟奎华背着行囊,走下车,深吸了一口广州的空气,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他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找到了广州教育学院的宿舍。宿舍里已经有几个同学在等他了,大家热情地打招呼,互相介绍着彼此。钟奎华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次广州之行,一定会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1985年3月5日 星期二,阴雨
午后,天空低垂着厚重的云层,细雨如织,给这座小城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街道上,行人匆匆,伞花攒动,似乎在躲避着这连绵不绝的春意。在这样的天气里,李达欧却满怀期待地站在自家门口,手里紧握着两张微微卷曲的电影票,眼神不时地望向远处,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钟奎华那熟悉的脚步声,伴随着一阵轻快的口哨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钟奎华穿着一件略显旧却干净整洁的风衣,帽檐微微压低,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笑容,一步步走近。“嘿,达欧,等久了吧?”他边说边拍了拍李达欧的肩膀,两人的友情在这简单的动作中流淌。
“没有,刚来没多久。你看,这是《阿混新传》的电影票,严顺开主演的,听说很搞笑也很有深意,咱们去看看?”李达欧说着,递上了手中的电影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钟奎华接过票,仔细端详了一番,笑道:“严顺开啊,我知道他,滑稽戏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表演总能让人在笑声中悟出些道理来。行,咱们这就去,正好给这阴雨天添点乐子。”
两人并肩走在雨中,伞下的小世界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他们聊着天,偶尔被路过的行人的欢声笑语打断,却也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随着脚步的加快,电影院那熟悉而又略显老旧的招牌渐渐映入眼帘。
走进影院,一股特有的陈旧与新鲜感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找到座位坐下,银幕上缓缓亮起,电影《阿混新传》开始了。严顺开饰演的阿混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生活哲理,让在场的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影片结束时,灯光亮起,李达欧和钟奎华相视一笑,眼神中都带着几分若有所思。
1985年3月11日,星期一,天空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覆盖,阴沉而不失柔和。街道两旁,早春的绿意正悄悄蔓延,给这座城市添了几分生机。
午餐时分,钟奎华与汤贵畴并肩走在通往街边摊档的小路上,两人的步伐轻快,偶尔传来几声低语和笑声,似乎并未被近日班级里沸沸扬扬的班委改选风波所扰。他们找了个角落的位置,点了两份热气腾腾的拉肠和粽子,那是他们共同的喜好,简单却满载着学生时代的记忆。
“嘿,钟奎华,今天这改选结果,你怎么看?”汤贵畴边吃边问,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
钟奎华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还没听到确切消息呢,不想过早下结论。”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保留,显然对这件事并不完全释怀。
午餐后,回到教室,庞伟文同学神秘兮兮地凑近钟奎华,压低声音说:“钟奎华,听说结果出来了,你还是学习委员哦!”
钟奎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半信半疑,“真的吗?别逗我了。”
直到下午,孔永康亲自找到钟奎华,通知他下午两点半到地理系办公室参加班委分工会,钟奎华心中的疑虑才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
两点半,地理系办公室内,阳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洒在整洁的桌面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班主任陈哲瑜老师坐在会议桌的一端,面容和蔼,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群年轻人的期许。
“首先,恭喜各位同学,经过民主投票,我们新一届班委团队正式确定了。”陈老师的话语温和而有力,她逐一宣布了结果:“孔永康同学担任班长,黎兆兴同学为副班长,钟奎华同学担任学习委员,黎世平平同学负责文娱工作,候年芳同学担任劳动委员,揭华业同学是生活委员,周慧同学则是我们的体育委员。”
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念出,钟奎华的心跳也随之加速。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再次与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相连时,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那是被认可与信任的喜悦,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憧憬与决心。
会议结束后,钟奎华与几位新当选的班委成员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彼此的眼神中已传递了共同的信念——携手并进,为班级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走出办公室,春日的微风拂过脸庞,带着一丝凉意,却也让人感到格外清醒。钟奎华抬头望向天空,虽然依旧是阴沉的天色,但他的心中却已是一片晴朗。
1985年3月19日,星期二,晴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古老而庄严的学府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下午二点半,学院的西院楼上,一场盛大的表彰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会场内,一排排座椅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坐满了来自各个班级的师生。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自豪,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应。舞台上的红色幕布被缓缓拉开,露出了后面的横幅——“八四年度表彰大会”。
随着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会场内回荡,表彰大会正式拉开序幕。首先颁发的是文明班级和先进团支部的称号。当主持人念到“地理班”这三个字时,整个班级的同学们都激动得站了起来,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喜悦与自豪的光芒。班主任老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走上台去,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牌,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汗水。
紧接着,是卫生宿舍的颁奖环节。男生宿舍凭借着整洁的环境和严格的自律精神,荣获了一等奖。而女生宿舍也不甘示弱,获得了二等奖。当宿舍代表们走上台去领奖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所有的奖项中,最让人瞩目的莫过于社会工作积极分子的称号了。钟奎华,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男生,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他的名字被主持人大声地念出,整个会场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85年4月12日 星期五
阳光透过树影照射在了钟奎华的书桌上,细碎的光点跳跃着,像是在为这平凡的一天增添几分活力。钟奎华坐在桌前,手中紧握着笔,目光却时而凝重,时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今天,他接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任务——班主任陈哲瑜老师委托他写一篇与广东省华侨中学高二(4)班联系的演讲稿。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字创作,更是两座学校、两个班级之间友谊的桥梁。
钟奎华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他回想起陈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以及平日里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信任,让他感到既荣幸又责任重大。他知道,这篇演讲稿不仅要展现出自己班级的风采,还要表达出对广东省华侨中学高二(4)班同学们的诚挚邀请和友好之情。
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钟奎华开始构思起演讲稿的开头:“尊敬的广东省华侨中学高二(4)班的同学们,你们好!在这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班级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他想象着对方班级同学们的面孔,虽然未曾谋面,但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和憧憬。钟奎华继续写道:“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但青春的梦想和追求却让我们紧密相连。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渴望与你们分享学习的乐趣,探讨未来的方向,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
随着思路的逐渐清晰,钟奎华的文字也变得流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