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燃情绘大千
——“东北第一宣纸烙画家”杨忠志的火热人生
文:庄稼汉
2025年7月5日,对于所有长春人而言,是一个记得铭记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吉林省首条也是惟一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焕新开街。伴随着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正式开街,作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位于长春新民大街的长春市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这里不仅是游客集散地,更是长春城市历史的叙事者,馆中将常设五大展览,以“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为逻辑主线,从街区的建筑生态到城市发展,从支援建设的精英群体到土生土长的非遗传承人,构建起立体化的城市记忆图谱。
走进博物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彭氏微刻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先生亲笔书写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八个大字。而其左侧,是一幅全长6.2米的烙画作品《长春记忆》。这幅作品以 “长春版《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定位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记忆凝固在宣纸上,成为解码东北工业重镇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每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景和长春老建筑都是长春人共同的记忆,更是一部流动的城市史诗。经过数字化的烙画,活起来的人物和动起来的场景更加让人感动和难忘。
当我们沿着这幅发散着浓厚历史风情、纤毫之间无不铺陈着人间烟火气的作品,走入长春记忆的深处,不仅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长春,也发掘出了一段令人深思和感动的故事。
长春市级传承人杨忠志耗时三年创作的这幅烙画作品《长春记忆》里,又藏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艺术密码呢?
铁笔燃情:梦想生花映春秋
一枝铁笔,绽放炽热激情,绘就悠悠岁月;
万缕火墨,凝聚独运匠心,点染款款真情。
何为烙画?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为“烫画”“火笔画”,是用火烧烙铁在物体上作画。相传,烙画起源于秦朝。有民间传说记载的资料始见于西汉末年。民间传说“王莽撵刘秀”中,烙画高手李名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称帝后加封李名文为“烙画王”。从此,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而宣纸烙画是火与纸的碰撞,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宣纸较薄,非常考验作画者的耐心与手法。温度过高、手法过重,会使宣纸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关键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
因此说,宣纸烙画是烙画精品中的精品。
那么,杨忠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烙画创作的呢?他为什么对这种创作难度极大的宣纸烙画艺术情有独钟呢?
据杨忠志先生介绍,他是从1998年开始接触烙画的。他说,从事烙画创作,其实是继承了父亲的愿望,这背后还有一段家族渊源。杨忠志先生的爷爷曾是木匠,当年给人做完家具后,总觉得空白处少了些点缀,便想办法用染料画些图案。但那时条件有限,染料要到百里外才能买到,作画很不方便。一次偶然的机会,烧红的炉钩子掉到废板子上,留下了类似花的图案,这让爷爷受到启发,开始改用烧热的烙铁在家具上烙画,从此便摆脱了对染料的依赖。后来,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杨忠志的父亲,父亲又传给了他。而烙画艺术,在杨忠志先生的手中大放异彩——不仅从当年爷爷的木板上移到了宣纸上,而且还推陈出新地让烙画艺术焕发全新的光彩,他不仅创作了100多幅大大小小的烙画作品,还烙画的艺术传承成为了第五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忠志创作中 说起从事烙画创作的岁岁年年,杨忠志先生感慨万端、五味杂陈。最开始,他刚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烙画手艺,仅限于在木头或板材等硬质材料上烙画,虽然技艺日渐熟练精湛,但他总感觉少些什么。于是,他就想:“我不能并不满足于此,能不能在纸或绢这类更细腻的材料上尝试着创作烙画呢?”
想到就做,2000年,他从葫芦烙画上得到灵感,于是他想到了挑战一个新的创作模式——宣纸烙画。
于是,他开始了反复的探索,可这个过程远非想象中顺利,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坎坷不断。
一般情况下烙画所用的“画笔”是电烙铁,都是在葫芦、胶板等较厚的材质上,如果换成更薄的宣纸,温度和力度就成为烙铁和宣纸之间接触的关键。于是,他一点点地开始研究、探索,从一张张被烙坏的废纸中寻找技巧,没有合适的老师,也没有任何的资料,杨忠志从厚纸板开始练起,在反复练习中,寻找规律……
上千次的失败,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失败后想放弃时,他就想:“再坚持一次,也许下一次就成功了。”就这样,在一个个“下一次就成功”的坚持与自我激励中,他越来越接近成功。一千次的失败,换来的是他一千零一次的坚持。
这中间,试验烙画创作,光是宣纸就用掉了十多刀(一刀是100张)。看着一摞摞废弃的宣纸,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觉得他的梦想根本不现实,是行不通的。就连他爱人也常常埋怨:“你这哪是烙画,分明是在烧钱啊!”家里也因为天天他摆弄烙铁,总弥漫着烟火味、乌烟瘴气的。甚至有一次,还差点引发火灾。当时,杨忠志作画的烙铁不小心碰到了堆在旁边的废纸,火苗一下子就窜了起来……好在发现及时才没酿成大祸。但也被家人埋怨了好多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千次的失败、上千次的艰辛探索,終于有了回报。经过足足5年的摸索,杨忠志终于总结出烙画技法体系。终于在 2005 年,杨忠志创作出了第一件成型作品。
抚摸着自己的作品《年年有余》,看着在荷花丛中游来游去的两条大鲤鱼,他简直难以相信他真的将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不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而随之在业内引起的轰动,更是令他始料未及。
火墨铺陈:别样丹青写精神
铁笔如炬,火墨铺陈,生动灵跃记忆烟火;
宣纸为城,激情燃梦,独树一帜别样丹青。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杨忠志的宣纸烙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他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研究,现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杨氏宣纸烙画技法体系,其作品涵盖人物、花卉、山水等。
经过多年积累,他出版了烙画集——《烙印》。这本画册的名字很好,意义很深。是他艺术探索的烙印,也是他铁笔行走在宣纸上的烙印。当然,杨忠志和他的宣纸烙画艺术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艺术价值来看,宣纸烙画突破了传统烙画多在木板、葫芦等硬质材料上创作的局限,证明了烙画也能在更薄的宣纸和绢上完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杨忠志的画室,他的一幅幅烙画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是真的,通过滚烫的烙铁,在薄薄的宣纸上皴勾点染,烙绘交融,并且把中国画、版画、素描等技法和元素融入其中。从花鸟、风景、人物肖像到历史长卷,其铁笔烙过之处,无不生动传神。
2005年,杨忠志先生的技艺相对成熟,于是开始琢磨着创作一幅精品,几经筛选,选定了《清明上河图》。
历时两年,杨忠志先生在一张完整的宣纸上烙出一幅长7.5米、宽0.38米的烙画版《清明上河图》。原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这幅长卷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杨忠志能把这幅独一无二的传世名画用烙铁再现出来,实属难能可贵。静观该烙画,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繁忙的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这幅烙画版《清明上河图》,与原作品不同之处是画面立体感更加丰满,特别是图中的线条,摸起来有凹凸感。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但通过作品中栩栩如生的画面,能清晰感受到当时百姓的生活场景与历史风貌。烙画版《清明上河图》的完成后,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史册,并授予证书,还在全国首届公益烙画艺术作品展荣获一等奖。
杨忠志先生也因此被称为“东北宣纸第一烙画家”。
2015,杨忠志随吉林省艺术家去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其中,他宣纸烙画作品《关公》得到较高评价并被收藏。当地媒体以“铁笔生花在创世界纪录”为题,作了独家报道。作品《静静的小溪》被韩国前政要收藏,并回赠了礼品。
长春记忆:烟火芬芳暖人心
在宣纸上烙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杨忠志足足用了六年时间。也正是烙制这幅心血力作的过程中,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既然古画能以长卷形式定格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我是不是也能创作出一幅属于‘长春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个想法让他格外兴奋——用同样的长卷形式,将长春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人文风情和时代印记都烙刻下来,就像《清明上河图》记录汴京那样,让这幅作品成为展现长春独特魅力的载体,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杨忠志先生深情地说,“《长春记忆》里的“记忆点’,都藏在我的骨子里。我已到花甲之年,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脉。创作这幅作品,就是想用自己的烙画技艺,把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家乡细节凝固下来,既能让家乡父老看到熟悉的过往,也能给后人留下一份鲜活的长春记忆,算是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点事。”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首先就得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韩山寺的充分肯定。对于作品名称,韩山寺先生提出了极为中肯的建议。原来杨忠志先生准备把这幅烙画作品取名为《长春》。韩山寺先生提议说,长春在不断变迁,有许多建筑和文化会演变、发展,所以前面应该加上“记忆”二字。
于是,杨忠志开始了为时三年的精心创作。期间,他查阅地方志、老照片等文献资料300多卷,走访老长春人127位,手绘草图2000多张,采用散点透视技法,并研发出了“多层叠烙法”在柔韧的宣纸上烙印出细腻的线条。就这样,6.2米的烙画作品鸿篇巨制——《长春记忆》横空出世。
这幅烙画作品,以长卷形式创作,采用散点透视技法,描绘出二十世纪70、80年代老长春的人文生活场景,将老长春的城市肌理与市井风情尽数展现。画面中笔法灵动、细节丰富:有458个动作各异的人物,161座代表性建筑;交通工具涵盖2辆有轨电车、2辆无轨电车、7挂马车、29辆汽车和22辆自行车;树木种类也丰富多样,包括杨树、柳树、松树、榆树、廉刀树及其他杂树,总数超过1000棵。这些人文景观与生态元素相互交织,生动还原了老长春当年的风貌,让人能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曾经温暖的烟火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山寺先生向著名书法家姚俊卿阐述了这幅烙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姚老欣然从北京返长为这幅作品书法题字。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魏宏声还专门为这幅作品篆刻了《长春记忆》印章。同时,这幅长卷还得到了彭祖述、曹保明、易洪斌、王晓明、殷晓峰等多位专业知名人士的认可,他们都在作品上加盖了名章。
这幅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多家电视台、新闻媒体及网络直播平台都对其进行了大量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鸿篇巨制问世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被著名专业人士誉为“长春版清明上河图”、长春文旅的名片。《人民日报》称其为“开创了地域文化可视化传承的新范式”。
文化学者韩山寺还执笔,与文化非遗大家曹保明,记者于海东,在吉林日报上发表了对长春记忆的评述文章《温度的艺术》,吉林电视台还对韩山寺的评述进行了专访。从艺术价值来看,它突破了传统烙画多在木板、葫芦等硬质材料上创作的局限,证明了烙画也能在更薄的宣纸和绢上完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用烙痕丈量时光,用匠心守护记忆。
谈到接下来的创作构想,杨忠志先生说,接下来他的烙画创作计划以中国国乐为核心题材,打造一幅长卷作品。目前正全力推进前期准备:系统梳理国乐起源与各阶段演变脉络,从远古骨笛、商周钟磬,到汉唐丝竹、宋元戏曲伴奏,再到近现代国乐革新,挖掘不同时期代表性乐器、乐舞场景与文化内涵。创作中将以乐器发展为线索,串联起相应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用烙画的肌理质感展现国乐的古朴韵味。
杨忠志先生还表示,要发扬中国工匠精神,把宣纸烙画做强做大。同时,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与长春文旅强强联手,让烙画作品其成为长春文旅的名牌产品,实现“天津有杨柳青年画,长春有杨忠志烙画”的愿景,倾力为长春打造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令人欣喜的是,前不久杨忠志传来一个好消息:他居住的社区经研究,决定无偿为他提供非遗文化工作室。为此,杨忠志先生也决定无偿传授宣纸烙画技艺,努力培养更多的烙画创作者,一同为传承非遗助力。
我们相信,有杨忠志这样艺术家的不懈努力,退却浮华的烙画一定会让更多人看到,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烙画艺术,也一定会在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中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而杨忠志先生的追求与梦想,也一定会在铁笔火墨与宣纸的奇妙碰撞中,开出人间最美的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