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上的精神丰碑
生于红旗下,沐浴春风里,不经战乱,不受疾苦,深感在这和平年代里年轻人意志退化,信仰缺失, 近几年我一直热衷于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探索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史,来教育洗礼被物化的心灵。
如今再次参观泸定桥,近距离感知这座承载军人精神丰碑的“史诗”。
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大渡河,犹如一个晶莹剔透的翡翠玉,温柔地装饰这块神秘的大地。
泸定桥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远远看上劣迹斑斑,岌岌可危,风雨中有摇摇欲坠之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解决大渡河两岸交通梗阻问题,康熙帝下令修建此桥,次年(1706年)竣工,并御笔题名“泸定桥”,取“泸水安定”之意。泸定桥自古在军事与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泸定桥长期承担物资运输与军事防御功能,也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促进了汉藏的民族团结和经济的融合发展。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22名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夺取该桥,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军事奇迹,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保住了红军的主力,扭转了红军被动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写的一笔。
站在泸定桥头,十三根铁索悬在湍急的大渡河上,像一排被拉直的琴弦,随时准备发出铮铮鸣响。站在排排劣迹斑斑的朽木板上,透过它们可以看见万丈深渊里奔涌翻滚的大渡河水,河水湍急,汹涌澎湃,仿佛无数咆哮的灵魂;又似万马奔腾,整装待发,横扫千军。
桥头的石碑刻着"泸定桥"三个字,红漆已经斑驳。几个游客正轮流在碑前拍照,他们笑着,轮流摆出"胜利"的手势。一个穿着时尚的的中年男子甚至单膝跪地,模仿起电影里战士冲锋的姿势,他的同伴们发出的哈哈大笑声,夹杂着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我踏上桥板,桥上不断晃动起来。这种晃动不是令人舒适的摇篮般的轻摇,而是一群群的人带着某种恶意的大幅度地摇晃,并时不时在人群中传来嬉戏声、尖叫声、打闹声。走到桥中央时,整座桥像被惊醒的蟒蛇般扭动。我死死抓住铁索,指节发白。此刻更能深入骨髓地体会到,当年那些没有木板的铁索上,枪林弹雨中攀爬的战士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恐惧和无畏。又是带着怎样的使命和信念,主动请缨,视死如归,奔赴那刀枪雨林中护佑红军奋力突围。
桥西头的老榕树下,几个当地老人正在下象棋。他们的皱纹里积攒着高原的阳光,手指粗糙得像桥上的铁索。“这桥啊,”一个缺了门牙的老人说,“死过好多人啰。”他说话时,眼睛仍盯着棋盘,“有掉下去的,有打仗死的,”他轻轻放下一个“车”,将!”听到此话,如刀枪刺入我心脏。再放眼望去,看到那些摆拍嬉戏的人们,瞬间感觉一股凉气袭击而来。
河水的咆哮声从脚下传来。在这永恒的轰鸣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那些战死的、坠亡的灵魂,早已被流水带往远方,连名字都没留下。只有这座铁索桥,依然悬在峡谷之间,沉默地记取一切,记取那些亡灵永远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屹立在桥上,永垂不朽。他们的革命信仰如同一把把火炬,照耀着这片神秘大地。
回望对岸,新修的玻璃观景台上挤满了游客,他们举着手机拍摄这座古老的桥。在阳光下,铁索反射出冷冽的光,像是无数把出鞘的剑。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悬空的一跃——明知下面是万丈深渊,依然选择向前,全靠对革命的信仰。就像那些无名的战士,就像每一个平凡日子里与命运角力的普通人,信仰的支撑是最大力量。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泸定桥也不会忘记他们。而当下的所有人更应该铭记这些洒下热血的英雄,铭记这座精神丰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而生在幸福里,活在红旗下的人们,更不应该忘记这22名红军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爬光溜溜的铁链,成功夺桥,为红军主力北上开辟了道路。这一壮举正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无畏牺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是当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生在红旗下 、 长在春风里的我们,更应该带着敬畏之心,缅怀之态度,通过重走泸定桥、切身体验红军餐、演绎历史情景剧等方式,去切切实实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培养当下吃苦耐劳的品格,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珍惜和平生活。 而不应该把泸定桥仅仅作为一个嬉戏打闹的场所和摆拍炫耀的场地。泸定桥上承载了太多革命者的使命和责任,也烙下了太多革命者的鲜血和信念,它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也不仅是一个地域座标,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承载着革命记忆、民族团结、奋斗精神等多重教育价值,是新时代青少年和全社会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面对它,每个人都应肃然起敬,为那些桥下的亡魂。
在铁索的震颤中,我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国歌,仿佛在与河水的咆哮对话。
2025.8.成都

作者简介;笔名 阿敏 郑西一中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现任高三备课组长、高中部 教研组长、 河南省青年作协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 ;曾获得全国名师论坛一等奖,全国“语文杯”教学设计二等奖,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辅导奖、区级青年赛课大比武二等奖、高新区达人之星等各种奖项。曾在《朔方》《时代青年》《语文天地》《现代生活报》《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万字,并获得2024年青年文学创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