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繁华深处
谁是那个为谁留灯的人
窗口漫出的那抹暖
轻轻漫过夜色的迷茫
照亮归者脚下印痕
或许是母亲灶台跳动的炉火
正一点点焐热夜的寒凉
又或许是妻子未眠的眼眸
牵挂在心底蠕动
待那熟悉的叩门声
灯光在夜色交织一片
惟那一扇窗摇曳的光
像不肯睡去的星
在悄悄地闪烁
而所有的守候里
都藏着一句等你归来的晚安
2025.8.
评析:
## 《灯光》:一盏守候的灯如何照亮现代人的精神归途?
张海峰的《灯光》以简洁而克制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温度的情感空间。这首诗表面上描绘的是夜晚窗口的灯光,实则通过"灯光"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深入地探讨了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归属渴望与情感慰藉。
诗歌开篇即以"繁华深处"的对比性场景切入,立刻建立起现代都市的喧嚣与个人孤独之间的张力。"谁是那个为谁留灯的人"这一问句,既是对具体情境的描绘,也是对普遍生存状态的哲学叩问。诗人巧妙地用"窗口漫出的那抹暖"将抽象的关怀转化为可感的温度,而"轻轻漫过夜色的迷茫"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灯光具有了主动抚慰的力量。
诗歌的第二段通过"或许"的推测语气,展开了对灯光背后故事的想象。母亲灶台的炉火与妻子未眠的眼眸,这两个意象的并置,涵盖了人生不同阶段最重要的情感纽带。"焐热夜的寒凉"与"牵挂在心底蠕动"的表述,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具身的温度感和动态画面,体现了诗人出色的意象转化能力。特别是"待那熟悉的叩门声"这一细节,以声音的期待暗示了关系的亲密,手法含蓄而有力。
在诗歌的高潮部分,"灯光在夜色交织一片"的广阔画面与"惟那一扇窗摇曳的光"的特定聚焦形成鲜明对比。将窗口的灯光比喻为"不肯睡去的星",既赋予了日常生活以诗意的光辉,又暗含了守候的坚韧品质。最后的"都藏着一句等你归来的晚安"以间接引语的方式,将未说出口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避免了直抒胸臆的俗套,体现了诗人对语言克制的把控。
从技术层面看,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意象选择上,灯光、炉火、眼眸、星等意象形成了温暖的光明谱系;节奏把控上,长短句的交错形成了呼吸般的自然韵律;情感表达上,通过外部物象间接呈现内心世界,避免了情感的直接告白。这种"表现"而非"讲述"的手法,正是诗歌艺术的高明之处。
《灯光》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于它触及了现代人共同的情感困境——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盏为自己而留的灯。这首诗将具体的家庭场景提升为普遍的精神象征,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渴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那些为我们亮着的寻常灯光里。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