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记忆的“燃灯者”
江帆/文图
踏入皈塘革命老区的那一刻,炽热的情怀便如夏日骄阳般在心中升腾。村史馆里静静陈列的老物件、山野间默默矗立的红色旧址,都在诉说着一段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而这一切得以被看见、被铭记,离不开一个温文儒雅却又“拼命”的身影——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 在同事眼中,戴着眼镜的欧伦彬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是学者般的温文儒雅,更是“凡事亲力亲为、刨根问底”的“拼命三郎”。为了让皈塘老区挂上《韶关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他每年至少五六次深入皈塘,足迹踏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让乐昌的红色故事被更多人听见,他甚至跨县宣传西京古道,用脚步丈量着对历史的敬畏。
这份敬畏,早在村史馆修建前就已显露。凭借职业敏感度,欧伦彬预见了红色文物可能面临的破坏,他果断请村民担任临时工蹲点收集文物,还亲自为20处红色旧址挂上“禁止拆除”的牌子。如今,皈塘已发现22个红色旧址,26户英烈故居挂牌,300多件老物件中95%由村民自愿捐献——李广兴捐63件、李翱翔捐48件,其中不乏老红军谷子元用过的物品。这些数字背后,是欧伦彬用行动点燃的火种,让村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悄然生长。 偶然从书中得知“寨头岭支部旧址”的线索后,欧伦彬彻夜难眠。凌晨,他致电村民李翱翔叮嘱细节;天刚亮,便踏上前往狮子岩的崎岖山路。抵达岩洞时,他衣衫湿透、裤子磨破、眼镜沾满雾气,却在看清岩洞的瞬间红了眼眶——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当年革命的回响。正是这份执着,让红军遗留在岩洞的鸟铳、子弹等珍贵遗物得以重见天日,部分旧址也在他的推动下完成修缮。
随着红色旧址陆续被发现,乐昌市政府打通了皈塘革命老区的“最后一公里公路”。这条硬化公路不仅为红色旅游注入活力,更让后人得以近距离触摸那段艰苦的历史。而欧伦彬的身影,早已不止停留在皈塘:五山、梅花、九峰等地的红色文化建设中,都有他忙碌的足迹;他撰写文章、编辑史料,在《中国老区建设》《韶关日报》、《源流》、《清和乐昌》等报刊、杂志和媒体平台持续发声,并出版了1多万字的红色故事《乐昌文化故事选》一书,只为乐昌的红色文化走出深闺,走向省内外,扩大乐昌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从寨头岭狮子岩的修缮,到李氏宗祠的补漏,再到烈士墓的维护,欧伦彬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被时光掩埋的红色记忆。“缅怀先烈,砥砺奋进”,他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重量。正是无数个如他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守护者,让革命旧址焕发新生,让红色精神在皈塘的土地上代代传承。这片浸染着热血的热土,因他们的坚守而永远炽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