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当银幕上日军的轰炸声撕裂1938年的广州夜空,那些抱着书籍在硝烟中奔逃的身影,便成了一个民族最动人的剪影。《坪石先生》以194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为回望的坐标,将镜头对准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迁徙之路,让我们看见烽火中知识与教育如何成为抵御侵略的精神长城。(由于拍摄此电影取景场地是我们熟悉的坪石皈塘、三星坪、塘口、黄圃的应山等,还有熟悉的“群演”,而通过艺术加工又似乎变成了“陌生”。)
影片最动人的,是乱世中的"守"。黄际遇先生在破庙里用石块搭起黑板,粉笔灰混着泥土落在学生肩头;教授们把行李箱里的手稿当作最珍贵的辎重,在油灯下为学子讲授数理与国文。他们没有枪支弹药,却将《说文解字》与微分方程化作铠甲——当侵略者想用炮火摧毁一个民族的文明根基时,这些捧着书本的先生们,用课堂守住了文化的火种。那些在防空洞间隙写下的批注、在行军途中背诵的诗文,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未来最坚定的宣言:只要教育不停,民族就不会灭亡。
更深刻的,是绝境中的"创"。从广州到坪石,千里迁徙路上,教室是“宗祠”改的,课本是油印的,学生们踩着泥泞上课,却眼神明亮。影片中黄际遇先生那句"笔杆比枪杆更能穿透黑暗",道破了教育者的使命:他们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锻造民族的精神脊梁。当岭南大学的师生在山洞里坚持做实验,当中大的图书馆在废墟上重新开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办学的执着,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绝不低头的韧性。
8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这些曾在坪石山野间授课的先生们,或许正望着远方的炊烟露出微笑。他们用坚守证明:摧毁校舍容易,摧毁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望很难;夺走生命容易,夺走文明传承的火种很难。如今再看这段历史,黄际遇们的选择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他们以笔为矛,射向的是黑暗中最顽固的愚昧与野蛮;以书为盾,护守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除此,中山大学如果当年没有在坪石坚持办学,没有善良淳朴的坪石人民的支持,中山大学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坪石人民的奉献精神。
走出坪石国际影城,夏日的阳光落在书页上,忽然懂得:那些在烽火中守护课堂的身影,与今天讲台上的老师、灯下苦读的学子,原是在同一条精神长河里流淌。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以教育为使命,以知识为力量"的信念,永远是一个民族向光而行的底气。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