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段文彬《王弘化的治政思想和实践及其对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的留言
王连强
精彩论文,品史鉴今。
民生福祉,治政理论。
国家安定,基层平稳。
执政理念,当代方针。
崇祯四年,茶陵战纷。
王氏弘化,知州接任。
大刀阔斧,治理整顿。
司法治安,刑拘罚金。
即时仲裁,讼者回心。
清理积案,乡约明申。
亲临现场,官民互信。
惩治贪官,清查账本。
財产登记,公布銄银。
反腐倡廉,汰懒重勤。
自陈田赋,木牌悬门。
自报税制,权利下沉。
自由贸易,集扩市分。
以物易物,量尺称斤。
修坝筑堤,治洪渠引。
山险多盗,军民卫村。
治军防寇,守城护民。
躬身诣仓,验米校准。
军需皇粮,护航漕运。
执行命令,严肃认真。
洣江书院,教化育人。
定期讲学,道德人文。
修齐治平,忠孝修身。
儒学教育,文化精神。
人才济济,茶陵如春。
洁标朗识,践行善治。
改革创新,基层管理。
政务公开,共同参与。
完善法律,惩戒机制。
道德倡导,各项权利。
群众监督,规范有绪。
廉政教育,实现价值。
执政三年,凝心聚力。
呕心沥血,治理体系。
培育民众,同州共济。
如火如荼,风声水起。
动了奶酪,遭馋去职。
诬告忠良,两袖清一。
四百年后,正在复制。
弘化遗风,传承沿袭。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法制社会,有法必依。
为民服务,创造福祉。
和睦相处,生活安逸。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
老虎苍蝇,重拳出击。
强军思想,发展科技。
祖国强大,齐心合力。
读罢此文,字字珠玑。
文彬才高,精通文史。
档案馆长,深厚资历。
旁征博引,论证事实。
褒奖吾祖,不胜感激。
撰写留言,表达敬意。
一脉相承,淄博有你。
2025.8.6
附:
王弘化的治政思想和实践及其对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
文/段文彬
“基层稳则天下安”,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效能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明末乱世,崇祯四年(1631年)张献忠、高迎祥等起兵,茶陵州隶属长沙府,处于军事动荡区,知州政务重心被迫转向军事维稳、司法治安、佂税筹饷、查腐安民等方面。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人王弘化正是此时(1631-1634)赴任茶陵知州,面对“加派频仍,供亿纷沓,逋负侵冒之弊不可枚举”的基层困局,以“洁标朗识,卓品鸿才”的担当推行改革。虽因触动既得利益“遭匿揭中伤”而黯然离场,但其三年治政实践却如一面明镜,既映照出传统基层治理的智慧精华,也暴露了人治模式的历史局限,为当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跨越时空的镜鉴。

1
王弘化的治政思想与基层实践逻辑
王弘化的治政智慧并非抽象理念,而是植根于茶陵基层具体困境的实践探索,其核心特质在州县治理场景中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一)民本思想的实践突破:从“官主导”到“民参与”
面对赋税征收中胥吏盘剥的积弊,王弘化跳出“官查民缴”的传统模式,推行“令民自陈田赋,给木牌悬门”制度。这一赋税自报制的本质,是将部分治理权下沉至基层民众,通过门前木牌的公开公示,从源头上压缩胥吏“暗箱操作”的空间。在漕运这一腐败高发领域,他“躬自诣仓,较斛斗,验米色,核出纳”,以“现场亲验”打破文书流转的形式主义,重建官民互信的基层纽带。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在市集设立“即时仲裁”机制,“谕刁讼者回心,予平买者现价”,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民生最细微处,实现“解纷于未讼”的基层治理效能。
(二)吏治整饬的基层困境:铁腕改革与制度缺位的冲突
王弘化到茶陵任职后,以“严斥六房官吏”破题,裁汰冗余衙役,清理积案冤狱;更通过“申明乡约、整顿保甲”,将道德教化与基层防控结合,试图构建“制度制衡”的防线。但这场改革终因“遭谗去职”而中断,匿名揭帖的诬告能轻易撼动其治政根基,恰恰暴露了基层人治模式的致命缺陷:当反腐依赖官员个人风骨而非系统性制衡,当权力监督缺乏制度护航,再强硬的改革者也终将沦为基层利益集团的“围猎目标”。这种“清官困境”,也就成为传统基层治理难以突破的历史窠臼。
(三)教育治理的价值传导:从知识传授到体系重塑
每月初一、十五,王弘化必临洣江书院讲学。其内容绝非单纯的经史子集,而是将《大学》“修齐治平”理念与茶陵治理实践结合,形成制度化的价值输出。在“文教久湮”的茶陵,这种讲学既是基层人才培育的“苗圃”,更是主流价值观向基层渗透的“毛细血管”。他通过重塑儒学教育体系,不仅为茶陵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更在士绅与民众中构建起“善治”的文化观,使政策推行获得了深层的基层精神支撑。这种将治理理念融入地方教育的实践,实为基层文化治理的早期探索。

(四)危机应对的符号转化:从物理防御到共同信念
面对“山险多盗”的基层治安环境,王弘化的应对策略极具层次感:既“动员百姓修筑城墙”以固其表,更将城南宋代铁犀转化为精神图腾。这尊镇水神兽在他的诠释下,成为“守城保民”的象征,当基层军民触摸铁犀冰冷的躯体,传递的是同舟共济的共同体信念。这种“符号政治”的运用,在物质条件有限的古代基层,成功将个体力量凝聚为集体意志,揭示出治理的深层规律:危局中的社会稳定,既需“硬防御”,更需“软认同”。
2
对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
王弘化的基层治理实践,本质上是传统模式下“有限创新”的缩影。其经验与教训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需在历史智慧与制度创新间找到平衡,实现从“经验依赖”到“理性建构”的跨越。
(一)民本思想的制度化:从“权力施舍”到“权利保障”
王弘化的“木牌悬门”与“漕运亲验”,本质是“开明专制”下的权力让渡,民众参与完全依赖官员个人意志。当代基层治理的突破,在于将“民本”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刚性制度权利:通过构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法治化保障体系,让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不再是“恩赐”,而是“法定权利”。如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治理过程全透明,让民众在手机终端就能清楚地了解政务财务全过程,使财政支出、政策制定等环节暴露在阳光之下,从根本上消除基层“暗箱操作”的空间。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基层治理不是官员对民众的“俯视关怀”,而是公民通过制度化渠道实现的“平等共治”。
(二)吏治清朗的系统化:从“道德自律”到“机制制衡”
王弘化“遭谗去职”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人治反腐”的悖论,越是依赖个人品德,越难抵御系统性基层利益集团的侵蚀。当代基层吏治的核心,在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闭环机制:如制定权责清单,科学的权责划分,让“由谁负责、负什么责”清晰可辨,从源头减少基层“甩锅”空间,完善容错与诬告惩戒机制,为改革者筑牢“安全屏障”,避免“多干多错”“躺平无责”的逆向激励。通过多元监督体系的构建,将“上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有机融合,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运行。唯有如此,才能摆脱“清官依赖”的历史循环,实现基层吏治清明的常态化。
(三)教育治理的互动化:从“单向灌输”到“基层共生”
王弘化的洣江书院讲学,是传统“教化民众”的典型模式,以官员“道德权威”身份单向传递理念。当代基层教育治理的革新,在于打破“说教式传播”,构建多元主体的价值共生: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融入历史遗产、社区生活等基层具体场景,如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现场课等,通过“可触摸、可感知”的载体实现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使历史遗产通过场景浸润,成为传统与现代的链接,构建官员与民众平等对话的平台,让政策解读成为“共同叙事”,而非“单向命令”,教育治理才能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构建”,在互动中形成对“善治”的基层共识。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基层治理的文化认同,不是靠“权威压制”形成的,而是在平等参与、场景浸润中自然生长的“重叠共识”。

(四)风险治理的韧性化:从“危机应对”到“基层培育”
王弘化以铁犀凝聚民心的智慧,揭示了一个永恒规律:危机时刻的社会动员,依赖于日常积累的“基层共同体意识”。当代“韧性社会”的构建,核心在于将“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巡防管理”等融入基层日常治理肌理:通过社区共建、文化传承等常态化活动,培育民众对基层的归属感与互助精神,让“同舟共济”从口号变为习惯;挖掘地方历史中的精神符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凝聚基层人心的“文化纽带”;构建“平战结合”的治理体系,让日常的社区服务、矛盾调解与应急状态下的动员能力无缝衔接,实现“平时蕴力、战时发力”的基层治理效能。
3
结论:从人治悲壮到制度理性的文明跃迁
王弘化治茶陵的三年,是中国传统基层治理“光荣与局限”的缩影:他以个人才智在基层掀起改革浪潮,却终因制度缺位而难以为继。这种“清官困境”的反复上演,恰恰说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治理哲学的根本转变,从“寄望于贤能者的偶然出现”,到“致力于制度对善治的必然保障”。
四百年前,王弘化以“洁标朗识”的操守在茶陵践行善治;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将这种操守转化为可复制、可延续的治理体系。当民本成为法定权利,当反腐依赖机制制衡,当价值认同在平等互动中生长,基层治理便不再是少数人的“孤独前行”,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明进程”。这,正是历史给予当代基层治理的最深层启示——“基层稳则天下安”。
(注:本文史料依据毕自严《王弘化墓志铭》、清同治《茶陵州志》、康熙《颜神镇志》)
作者简介

段文彬,笔名闲云野鹤,网名凡夫俗子。湖南茶陵人,自由爱好者。为首揽八方贤达秉心结社,以笔为媒,悦交天下文友。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