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初歇,孟国泰先生已然如一棵葱翠的青松,静立在教室门前。他的手中,竟握着一截缀满嫩芽的柳枝,那点点新绿,恰似春天的使者。他含笑的目光缓缓扫过我们一张张惊疑的脸,声音如同和煦的暖风轻轻拂过:“今日学《春》,都随我来。”教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拢,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将我们引向了四月喧腾的校园深处。
孟先生立于一树繁樱之下,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他手中的柳枝轻轻一点,粉白的花瓣便如雪般簌簌落满他的肩头。他并不拂去,只是悠然自得地开口:“诸君且听,春在呼吸。”说罢,他闭目仰首,深深吸气,那沉醉的神情,仿佛饮尽了整个春天的芬芳。
我们纷纷学着他的样子,闭目凝神,刹那间,空气里浮动的青草香、泥土的潮润、花蕊的蜜意,如潮水般瞬间涌入肺腑。原来,朱自清笔下“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并非虚言,它正如此真切地吻着我们的鼻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与万物和,先得俯下身去。”孟先生忽而蹲下,指尖轻抚着草叶间一星微小的蓝花,那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醒了沉睡的精灵。我们纷纷俯身,额头几乎触到泥土。在这样贴近大地的凝视里,世界陡然放大:草茎上滚动的露珠成了水晶宫殿,忙碌的蚂蚁化作了王国里忠诚的士兵。
这时,一个莽撞的男生不小心踩歪了草茎,孟先生并未责备,只是轻声说:“你踩疼了春天。”那男生耳根通红,目光却变得澄澈起来,竟俯身对着那株倒伏的小草低语:“对不起啊。”他颤抖的指尖小心翼翼地扶正草茎,那一刻,我看见一滴露珠滚落在他手背,宛如春天回赠的泪水,晶莹而动人。
“现在,请你们寻找自己的‘春之眼’。”先生的声音将我们从沉浸中唤醒。我和小组成员围坐在老槐盘错的树根上,共读“春雨图”。当读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一阵微雨忽至。雨丝轻吻上摊开的书页,墨迹在湿痕中洇染舒展。“快护书!”不知谁轻呼一声,我们相视一笑,急忙用衣袖搭成小小的篷盖。指节在书页上方轻触交叠,雨滴在布纹间汇成细流。原来,“与人和”无需宣言,不过是共护一纸春光的本能,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暖与关怀。
雨渐歇时,我独自走向湖畔。垂柳的柔枝拂过水面,涟漪里忽然映出自己带笑的眼睛。方才护书时沾在颊边的泥痕,此刻竟像春日的勋章,闪耀着别样的光彩。闭目深吸,胸腔里盘旋的不再是背不出课文的焦虑,而是混着青草香的畅然。原来,朱自清写“舒活舒活筋骨”时,那抖落的不仅是冬日的困倦,更是心头的尘埃。当柳影在湖面勾勒出我舒展的轮廓,我突然懂得:与万物和,终要回到与己和,只有内心平和,才能真正与世界和谐相处。
课堂尾声,几个同学围着那株重生的小草争论不休。“草木真有知觉吗?”戴眼镜的男生推着镜框,一本正经地说道,“不过是条件反射。”扎马尾的女生则指着草叶上未干的雨痕,坚定地说:“你看,它在流泪呢!”孟先生笑而不答,只将柳枝插进湿润的泥土。那截枯枝在春风里轻颤,嫩芽竟泛起翡翠般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阳光刺破云层,我低头凝视掌心那颗未蒸发的雨珠。这小小的水晶里,映着争论少年为小草撑伞的手,那是“与人和”的温暖;映着柳枝新芽翡翠般的光,那是“与万物和”的生机;更映着湖面那个颊带泥痕却笑意清澈的自己,那是“与己和”的从容。孟先生的声音随风入耳:“你们掌心的三春水,便是人间最好的和鸣。”
多年后的某个春日,当我在异国他乡看见孩子踩倒野花,那句“你踩疼了春天”突然脱口而出。孩子茫然抬头时,我掌心仿佛又感受到当年那颗雨珠的沁凉。原来,孟先生赠予我们的,从来不是一堂课,而是一粒能在血脉里生长的春天。它教荒芜的心长出青草,让孤独的手学会相握,更教俯向大地的眼,终于看清了自己在万物中的位置。这粒春天,将永远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星尘(教师交流园地成员)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