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火交融的主火炬在兴隆湖面熊熊燃起,当全球最长的LED巨幕在天府之檐徐徐展开,当战国矛上的“成都”篆文在夜空璀璨绽放,2025成都世运会不仅呈现了一场体育与文化的盛宴,更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千年古城向未来之都的华丽转身。这场盛会,是成都递给世界的一张立体名片,透过这张名片,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生态与科技之间的完美平衡,是一种新型城市文明的生动实践。

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大型赛事开幕式的空间桎梏。走出封闭体育场,来到碧波湖畔,依托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天府之檐”,将城市景观、自然生态与人文艺术巧妙融合。这种"建筑生长于公园,赛事沉浸于自然"的创新表达,不是简单的形式突破,而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诗意外化。当观众坐在露营椅上,沐浴晚风欣赏表演时,他们实际上正体验着成都"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的营城智慧。从100公里"绿链"环城到9000公里"绿网"珠联,从6000多条城市道路到650公里轨道交通,这座城市的生态基底与基础设施已实现有机交融,创造出"都市感"与"自然美"共生的新型城市形态。

世运会开幕式焰火表演。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视觉视频中心
世运会作为非奥项目最高规格的国际赛事,其魅力恰恰在于对体育多样性的包容。从武术、龙舟到飞盘、跑酷,这种多元并蓄的特质与成都的城市气质不谋而合。开幕式上,战国矛上的“成都”篆文与水下机器人、LED巨幕等科技元素同台亮相,恰如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既能守护三千年文明根脉,又能拥抱最前沿的创新浪潮。据统计,成都有每小时诞生8项专利授权、每天诞生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成都既保持了"益,古大都会也"的文化自信,又展现出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

8月7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从大运会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到兴隆湖比赛设施的临时搭建,从世运村中的扫地机器人到第一时间清洁泳池的水下机器人,成都世运会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办赛理念。这种理念的深层逻辑,是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当成都聚焦“投资于人”,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项目,推动市民诉求15分钟响应时,体育盛会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成为城市治理升级的催化剂。匈牙利空手道选手期待品尝的火锅、意大利合唱团成员向往探访的文化地标,这些"软实力"元素与"智慧蓉城"建设形成的"硬支撑"相互赋能,共同构建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自网络
回望历史,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放眼当下,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到世界科幻大会,从汤尤杯到世界园艺博览会,一系列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这座城市日益提升的全球影响力。世运会开幕式上,当孙志安、高敏等体育名将与国际奥委会旗帜同台,当《世界有一个屋檐》的童声合唱响彻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对话的生动场景。这种对话,既包含巴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慷慨馈赠,也体现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图片来自网络
主火炬已经点燃,“成都时间”正式开启。这场体育盛会终将落幕,但它所展现的城市治理智慧、文化创新活力和文明互鉴成果,必将持久滋养这座城市的发展。当世运健儿在蜀锦蜀绣的纹样中竞技,在熊猫与川金丝猴的注视下拼搏,他们实际上正参与着一座城市文明的伟大实验——如何让历史与未来握手,让本土与世界相拥,让生态与科技共舞。成都世运会给予世界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此: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永远在多元平衡中寻找自己的最优解,在开放包容中实现文明的持续跃迁。( 本网成都8月9日电 □ 黄河 东华 )
责任编辑: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