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卫生室里的健康守望——记文安县麻各庄村医的为民情怀》
文/何万志
清晨六点,文安县麻各庄村中心小广场南侧的卫生室便亮起了灯。65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杖走进门,全科医师毕建成熟练地拿起血压计:"张叔,今天头晕好些没?先量个血压看看。"这样的场景,在这间130平方米的卫生室里,每天都在上演。
1、三位乡医的坚守
卫生室的三位医生,是村民们最熟悉的"健康守护人"。
杨文建医师的诊桌前总围着不少村民,他从医33年,手指搭脉时力道沉稳。村民李大姐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总不稳定,杨医师不仅开出处方,还手把手教她制作杂粮饭:"小米、燕麦、荞麦按3:2:1的比例煮,吃的时候多嚼几口。"他的针灸疗法更是远近闻名,不少邻村村民专程来做理疗,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
刘娟医师擅长儿科,总能用玩具分散哭闹孩子的注意力。一次深夜,两岁的明明突发高烧惊厥,她接到电话后带着出诊箱十分钟赶到,一边进行物理降温,一边联系镇卫生院安排转诊,直到孩子情况稳定才离开,到家时天已微亮。从医20年,她的手机从没有关过机。
毕建成医师处理外伤最拿手。秋收时,村民王大哥被镰刀割伤手指,鲜血直流,毕医师迅速用碘伏消毒、清创缝合,还特意嘱咐:"这几天别碰水,我明天上门给你换药。"第二天一早,他果然背着药箱出现在王大哥家。
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卫生室虽不大,却五脏俱全。诊断室里,诊查床铺着干净的蓝白条纹床单,墙上贴着人体经络图;治疗室的紫外线灯每天定时消毒,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旁放着登记本,记录着每位患者的治疗次数;药房的药品柜分门别类,高血压药、感冒药、外用药摆放得整整齐齐,每种药品都贴着红色标签,标注着统一采购的日期。
"这些设备都是实用的家伙。"杨文建指着心电图机说,"上次李奶奶胸闷,做了心电图发现异常,我们马上联系县医院转诊,后来确诊是心梗,幸亏发现及时。"卫生室配备的血糖仪,每天要为十几位老人检测血糖,毕建成会把数据录入电子档案,形成动态曲线。
所有药品都由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箱上贴着"统一网采"的绿色标签。刘娟医师每次接收药品时,都会仔细核对生产厂家和保质期,"这盒感冒药还有三个月到期,得先摆到前面,让村民先领用。"
3、扎根基层的健康网底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卫生室承担着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翻开居民健康档案,1667份电子档案记录着全村人的健康密码:0-6岁的68名儿童都有完整的预防接种记录,35岁以上人群的血压血糖数据每月更新,277位老年人的体检报告后附着重症预警提示。
每年体检季,卫生室格外忙碌。刘娟医师带着B超机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检查,毕建成负责抽血送检,杨文建则耐心解读体检报告。78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听力不好,杨医师特意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每天吃1片降压药,每周三上午来测血压。"
在健康教育宣传栏前,总能看到村民驻足。第二季度的三期健康咨询活动,分别针对儿童手足口病预防、老年人关节养护和夏季肠道疾病防治。发放的300余份宣传品里,印着"少盐多醋"的油壶最受欢迎,村民们说:"看着油壶上的刻度倒油,炒菜确实健康多了。"
4、守护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卫生室接入医保门诊结算系统后,村民看病报销更方便了。"以前拿药得跑镇卫生院,现在在村里就能报销,自己只花几块钱。"刚取完药的王阿姨笑着说,手里的医保卡还带着余温。
今年第二季度,卫生室为高血压患者随访256人次,糖尿病患者随访75人次。对血压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村民,医生们会上门二次随访,调整用药方案。72岁的周大爷患高血压多年,经过三个月的规范管理,血压从160/95mmHg降到了135/85mmHg。
遇到突发急症,卫生室就是生命通道的起点。一次,村民陈大哥在田间劳作时被蛇咬伤,毕建成先用绷带在伤口近心端绑扎,用肥皂水反复冲洗,同时联系县医院急诊科,安排救护车接力转运,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句写在药房墙上的话,是麻各庄村卫生室全体医务人员的心声。他们用33年、20年、18年的坚守,编织起一张细密的健康防护网,成为村民健康最坚实的"守门人"。
通讯员 何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