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吟者宫正杰
文/张兴海
我被眼前这个热情、质朴、赤诚的乡村汉子打动了。他谦恭地拿出一本书——《乡吟》,印刷精美,分量厚重,正是他的文学作品选集。望着他憨笑的面孔,我喜悦,惊诧,也很好奇。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普普通通的乡下人。高中毕业考大学名落孙山,就和许多人一样,回家种地,扛起锄头,作务果树了。”他说得平静,坦然。并不像一些人,忌讳自己是农民。其实,农民只是过去的概念,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在地里刨土疙瘩的庄稼汉了。在科技发展迅速,开展多种经营,许多人外出打工的今天,不少乡下人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虽然是农民身份,实质上已经摆脱了种地下苦的劳作。
我仔细端详着手里的书,封面是一幅彩色摄影,蓝天白云下一面庞大的山体,顶头矗立着一座突兀的楼阁,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魁星楼。魁星是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仙,如果哪个学子有了魁星的垂青,就会在科举考试中荣列榜首。现今的魁星楼依旧是照亮文化教育发展的灵光,是显示文学依然神圣的星宿,是对青年学子的精神激励。
这是宫正杰的家乡。他回乡后,确实成了下苦的农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苹果园里下功夫,还一边见缝插针,贩卖时令水果。多少年的辛劳,并不能改变家庭固有的困窘。他在亲戚的引导下又做中药材生意,从进山采购到交付售出,赚取利润。这一改动,打开了财门,渐渐改变了面貌。这期间,跑遍了荒山野岭,经历了种种风险,有一次还掉进深沟,差点儿酿成灾祸。这种生意必须具备一定的中药材知识,懂得行情,他的文化学识和做人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面前的宫正杰,周正红润的脸盘,黑发蓬松,一身洁净的短袖长裤,脚穿黑色运动鞋,俨然是体面的在外工作干部。是的,如今的许多乡下人,不论在外观还是内在气质上,已经完全丢掉了穷酸寒碜的模样。但是,像宫正杰这样能舞文弄墨的人还不多见。
翻开书,还没有看到目录,他就凑过来,拿过书,翻着页码,说这是散文,这是诗歌,这是快板,这是小品,这是小小说……。喜悦的激情之色在他的眉宇间荡漾开来。又说起他的写作过程。他没有说自己在学校喜欢写作文,只说一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他写作的欲望之火。同学聚会,他是组织者,要临场讲演,便精心准备讲稿。在这个过程中,挖空心思地字斟句酌,战斗了三个晚上,结果,他的讲话受到广泛赞扬。“能写!”信心大增,就此,迷上了摇笔杆的营生。
他走后,我开始逐页翻阅。不知不觉,来到了秦岭北麓,终南山下,耿峪河畔,离鹰嘴峰不远的村子。看村容村貌,见父老乡亲,和三五村民一起去耿峪口纳凉,也到附近的镇上赶集看热闹,品尝麻花扯面。碰见一处人挤人的喧嚣场合,正在上演秦腔戏《三滴血》,戏台下一大片坐着的站着的观众,都是戏迷,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喜欢秦腔的痴心人。崇拜魁星的地方必然是诗文之乡,这里是文学兴盛之地,历来兴文重教,人才辈出。
我在这一方乡土观望徘徊,看村道笔直,纵横有序,楼舍俨然成排,绿树葳蕤聚拢,车辆奔驰,犬吠几声,确实是新时代的美好田园。但是,也遮掩不住下层民众的辛苦、酸楚与无奈。
我的目光被宫正杰的文字牵引,看到了许多的乡村现实生活的场景,又扭头回望,回眸几十年前的时光。在集体化的时代,他正是捣蛋贪玩的儿童,和几个小伙伴经常在饲养室搞小动作。以一个儿童的眼睛,看饲养室在生产队的作用和价值,如数家珍一般,精细而又生动地讲述了饲养室的门前屋后以及里面的设置,各种牲口,大人小孩如何以这里为主要场所,聚集闲谝取乐。显然,这里成了生产队的核心,成了人们的经济与精神的寄托。见一叶可知全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落后,集体化体制对人的创造性的束缚,但是也反映了作为乡村民众,艰难困苦中自得其乐,寻机取乐,自娱自乐,顽强的生存本能,一种强悍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业余作者在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奋力游进,不断受到疾风湍流的袭击,既有战胜风浪的喜悦,又有意外的惊怵、恐惧与悲怆,这种体验深深烙印在自己的生命中。个中况味,用文学之笔记述,便是异彩华章。在这本书中,有不少这样的富有生命体验的美文。如《忆当年收购药材》《生命日记》《雨中思》等。
我特别欣赏《母亲的鞋样册》。这位母亲和乡村常见的许多老太婆一样,过惯了贫穷日子,养成了节衣缩食和自力更生的习气,也练就了适应现实生活的本领。那时候的布鞋都是自家手工做的,剪裁是女人手里的活儿,做鞋底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照着鞋样子去剪,鞋样子早就准备了许多,从中挑出大小模样合适的去参照。这样,就得保存许多鞋样子,以备选用。我见过我的母亲剪裁鞋底子的情景,见过几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硬纸鞋样子。这位母亲的鞋样子种类非常多,且工整地成册保存,可见悉心,细心,过日子的信心。我又觉得,这位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有爱美之心,审美之律,集美之趣,这样精美的鞋样子荟萃成册,也是生活的情趣所在。

宫正杰还写了不少游记、随笔、诗歌和曲艺作品,他是缘情而起,随兴所至,兴来弄笔,倾吐尽意。自觉或不自觉,表现了复杂的郁郁勃勃的社会生活。那些逝去的年代,那种逝去的场景,虽然久远了,落后了,但包含了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深入省察,仔细回味。
我发现,宫正杰总是笑眯眯地看待生活,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的笔下,总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优越,生活的欢乐,很少有忧愤,忧伤和忧思,也很少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不能要求他再作什么改变,这是他的或许是不自觉的文学观,他主张思想意识积极向上,蓬勃乐观,具有欢欣鼓舞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他还在写作的道路上,以学习的姿态,不断进步。因而,有些作品写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缺乏足够的艺术表现力。好在他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坦言处于正在摸索和学习阶段,自己写的只是习作,还需要不断努力。其实,作家的一生都处于学习状态,有理由相信,他的文学前景一定会撒满金色霞光,光辉灿烂。
2025.8.8.
张兴海:中国作家学会会员,周至县文联名誉主席,代表作有《圣哲老子》《风雅三曹建安骨》《死囚车上的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