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中见真情
——与原省人大副主任石作峰的几件小事
文/杨海军
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石作峰打来电话,说“海军最近好吗,你写的《我的家乡——巉口》的文章我看到了,写的很好。也看到九华沟和车道岭的照片了,现在很美很特别,这次出来久了,也真想家乡和定西洋芋了”。听着这平凡而接地气的声音,我真的很感动。
石主任曾任定西地委书记,是地地道道的定西人,定西既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定西这片贫瘠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的脚步丈量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的心灵温暖着这里的人民,他的感情早已融入这里的喜怒哀乐,他的故事处处闪耀着平凡中的伟大。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领导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同行者。
我和石主任相识于1998年的一次特殊的采访,陈光毅老省长一行要视察定西县小流域治理,报社派我参加,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过去那些地方是山秃、水缺、地瘦、人穷的贫困山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群众生活长期处于“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状态。经过多年的奋斗、努力,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我从小在这一带串门浪亲戚,也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参加老省长的视察,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记得那次采访作为地委书记的他轻车简从,仅带了秘书长和报社电视台记者各一名两台车,就在榆中与定西交界处下车早早等待。他竟然走到我们两个跟前聊起了天,当他知道我是定西本地人后,也立即说他也是定西人,临洮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接着他问我们经常采访也是当地人,大家对九华沟流域和定西发展的看法等等,我由衷的感叹他的亲民和亲和。从那以后,我们便有了接触,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民与务实,他是点滴之中见真情,平凡中见伟大的典范。
站在官兴岔制高点,望着满目青山,层层梯田时,老省长显得很是高兴。他亲自作汇报:我们现在正大力种树种草,树多了,草多了,水也就多了。俗语说:“一片林就是一个小水库”,大家不能小看。这里现在看起来满山苍翠,绿意盎然。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是荒山秃岭、不毛之地。当地民谣曾唱道:“山是和尚头,雨水顺沟流,满山都是荒坡地,下籽十升打一斗。”如今,采取“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已有效的遏制了水土流失,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的目标。听着老省长非常高兴,不时的说,看来你到家乡来很合适,对这片土地非常了解和热爱,这对做好定西工作很重要,继续努力,把定西的事情办好。
石主任是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领导,却从不以学识自傲。他平易近人,总是以最朴实的语言与群众交流。他常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干干净净。”这句话不仅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一直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正直与廉洁,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追求个人享受。他既是令人敬仰的领导前辈,也是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他的德高望重和人格魅力深受大家尊敬,与他交往的人,无不为他的高尚品德所折服。
工作中,石主任始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务实与担当。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利益;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他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他关心下属的成长,总是耐心地倾听困惑,并给予中肯的建议。与他相识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每一句话都语重心长,意蕴深隽,犹如陈年佳酿,历时弥久,回味越醇。与他交往的过程,从最初的浅尝辄止,到后来的深厚亲密,最终发展为亦师亦友亦领导的忘年之交。这种情谊,珍贵而难得。
2004年曾找他为《我的祖国河山游一》作序,他欣然应许,并作序“旅行是一种美学”。他认真阅读了一些书稿,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他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信心。他认真细致地看了一些作品,并一一进行了点评。这些小事,折射出领导的人品和人格魅力,小中见大。有一次,我回老家探亲,带了一些定西洋芋送给他。一直拒绝礼品的他非常高兴,连声道谢,还详细询问了家乡的发展情况。他说:“洋芋虽小,情意深重,乡音浓厚,这份乡愁我收下了,同时提出一盒茶叶不由分说的硬塞给了我。”他的话让我倍感温暖,他的做法让我礼敬,也让我明白了礼轻意重和方式方法很重要的道理。他常说:“人生在世,要常怀感恩之心,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石主任退下来后,也会参加一些小范围的同学老乡聚会,他经常主动买单,为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同学老乡夹菜盛饭,言语之中充满关心关爱,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他还会寄去帮助,他也长期关注家乡发展。他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重感情、没架子,人和气。他的同乡对他的评价是从小爱学习,话不多,很务实。他不爱宣扬,低调成稳,注意整洁,注意形象,退休后更加温和慈祥,非常喜欢同普通百姓聊天。他每天要坚持走路一万步,喜欢与朋友和家人一起休闲、旅行、运动等等。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谈工作。他说:退下来就是不问事,不管事。
有一次,和石主任一起吃饭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那是一家普通的餐馆,服务员热情地引导我们进入包间,但领导却摆摆手,坚持要坐在大厅的小桌子上。他说:“我们人不多,浪费资源没必要,谁都不容易,老板也是。”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深深触动了我。他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作风的体现。作为一位领导,他从不追求排场,也不讲究形式,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资源的珍惜和对普通人的体谅。他的言行举止中,处处透露着一种朴实的爱民之心。
坐在大厅的小桌子上,他显得格外自然。他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们聊着家常,语气平和,态度亲切。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普通的长者,关心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他的平易近人,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他的朴实与节俭,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源于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深知,每一份资源都来之不易,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尊重。他的朴实与真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石主任是一位从家乡走出的领导干部,但他同时有一颗普通人的心,一直诠释着什么是点滴中的伟大,平凡中的伟大。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始终怀着对故土的深情。会家乡人、喝家乡水、观家乡景,是他心中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他长期关注家乡的变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家乡的建设。但他明确表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豁达与洒脱,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的退休生活,是一种平凡中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并不一定来自于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原则的坚守以及对家人的关怀之中。他的故事,如同一杯清茶,平淡中透着清香,简单中蕴含着深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在点滴的坚守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真情与伟大。
与石主任这样的高官交往,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比宝贵的经历。他不仅是我工作上的良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教诲和关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的干部始终践行初心,服务人民,是真正的爱民与务实。与他的交往,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源于对他高尚品格的敬仰。他的平易近人、他的人格魅力,都深深感染了我。一次我开玩笑说给你和我当老百姓的父亲拍个照,他笑着说两个老人聊天照很好,因此,留下了父亲一生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精神不仅是党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代代共产党人他们没有高高在上,他们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他们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是我们党和这个时代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写下这些故事就是为了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值此石老80高寿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既是对他的感激,也是对他的祝福。愿老领导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齿颊常留洋芋的香甜,耳畔常闻乡亲的乡音!
作者:杨海军,男,七十年代生,甘肃定西人,县处级企干,高级政工师,党校研究生,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春天恋歌》《问路宝天》《我的祖国河山游》等100多万字个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