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遗韵:一座古桥的千年时光(二篇)
作者 杨杭橙
主播 汪玉丹
高桥魂
看似简单的高桥,一座桥,一条河,一座山,一个村落,其实还有许多。
以桥梁为例,现在的高桥已经远离交通要道,成为观赏的摆设,说明古代最初的桥梁并不在此,屈服于自然而无可奈何。新中国建立后已在高桥前建过桥,同样被冲毁。重建的桥梁得到稳固。
可以说昆明人已经在宝象河征服了自然,洪灾消失,桥梁稳固,安居乐业。
在安流桥头,有一小型龙王庙,两块石碑记载着建桥人的功德。今日的高桥,尽管己成公园,但游人不是很多。两千年前,这里是昆明较早的谷昌城所在地,车水马龙。谷昌城的陆路渡口就在此地,也是滇池东湖和西湖交界处。
这里的渡口称“官桥渡”(官山与小板桥的渡口)。那时的渡口,也许有身穿铠甲的勇士守护,并非现在的冷冷清清。
高桥上游有一条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小普路古道与两广古驿道交汇。当谷昌城迁入拓东城时,这里变成“官桥渡卫星城”,并成为“自杞国”后期的国都。
元朝开凿宝象河,东湖水干涸,变为山地,只留下干海子的痕迹。在建宝象河的同时,建马蹄型,龙型,龟型和月牙型地雕,高桥成为马蹄型的一部分,开启昆明园林建设的先河。
清朝年间,建桥梁取代渡口,开挖麻线沟至晓东村,称“一线之水”。新中国成立后,在山区建水库,减轻洪水对河流带来的压力,减少洪灾。建麻线坝,保障麻线沟有充足的水量。在高桥村半山修鸳鸯沟,引宝象河水至高楼房、塔密苴等地。
高桥村古木参天,是昆明中部古木保护最好的地方。对面是白泥湾,在没有洗涤用品的年代,白泥成为洗绦用品之一。白泥湾的泥土曾作为砖瓦陶瓷的原料,砖瓦厂,陶瓷厂的窑洞在这里林立,为昆明人的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高桥村东面有石塘山和金马山,与白泥湾构成合围之势,高桥在其中。
在白泥湾高处,可以看到东方的月出,最美官山月也离高桥不远。在高桥村,可以看到小板桥龙丘的美景。高楼和森林的覆盖,已看不到这个美景了。
总之,古道在这里交汇,河水在这里分流,名山在这里集中,美景在这里密布。神奇美丽的高桥!
高桥雷雨
今年火把节最后一天,午饭后我来到高桥村,一是看看最后一天有些什么活动,二是想看民族服装展。这些都是火把节的内容。
刚到高桥,就听到低沉的轰轰声,我以为是那里搞庆典,细听又不像庆典的锣鼓。抬头看天,乌云密布,轰轰声持续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雨,我在宝珠寺正好避雨。雨不是很大,也许是树木多的缘故,并未出现暴风骤雨的现象,犹如避风港!
过去我曾仔细观察过宝象河流向,在高桥与羊甫的交界处,碰到硬土层,河道成90度直角转向小板桥一则。水往低处流,羊甫至小板桥河段便成了风口浪尖,高桥成了避风港。
近年来,很少听到雷声,在高桥听到柔和的雷声,犹如置身另一天地。相比较,小板桥的暴风骤雨和惊雷让人一生难忘,心有余悸。“杞人忧天”,不足为奇。这高桥的柔和雷雨,足以称奇。
一年中最后一天的火把节,正好星期日,赶小板桥街,高桥的游人较少。趁雨小我前往打听,得知不搞了,那服装展由私人家拿出参展,摆了一天便收场。我以为在房间展览馆。三天的节日,两天收场。
下雨的高桥,气温骤降,向小板桥方向走去,越走越暖,到小板桥雨住了。
归纳多年来的体验,我对滇池东岸雨季的认识,盘龙江流域为多雨带,被水淹多出现在这一区域。宝象河流域,雨量由滇池向山区递减。从滇池边至彩云路为次多雨带,彩云北路至云大西路为凉爽少雨带:高桥为雷雨柔和带:洛龙河流域,雨量向小板桥方向递减,有时止于小板桥。盘龙江云雨也是向小板桥递减,常常止于雨龙村一线,少量进入小板桥上空。昆明坝雨量呈南北西向小板桥移动,是因为小板桥宝象河为气流交汇点。
为了解高桥小气候,我收集了附近山丘的海拔高度,便于认识小气候的成因。石塘山(石鲸),海拔高度2028米;金马山(茶高山或撒梅山),海拔2068米;龙宝山,海拨2048米;跑马山,海拨1975米。官山和白泥湾山头低于金马山。此外,还有云大之城、白泥湾酒楼、普照高楼、西邑高楼、羊甫古墓群高楼等都对高桥小气候产生影响。
高桥的雷雨如此美妙,我想,想听昆明雷雨声,可以到高桥村!
~~~~~~~~~~~~~~
作者 杨杭橙
主播 汪玉丹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沈道明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徐宽叙 陈 杰
周 密 陆廷荣 邵莉萍 刘 玲
蓝 鹰 邓耀泽 岳霞丽 曹立萍
李松祥 汤 林 李琼惠 毛秋实
焦玉琼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吉 晶 歌者常乐 万花 祥云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文艺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