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张甲洲:黑土上的抗日火种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上,张甲洲的名字或许不如杨靖宇、赵尚志那般广为人知,但这位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的创建者,用30岁的生命在白山黑水间点燃的抗日烽火,始终映照著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以书生之身投笔从戎,在国土沦陷之际竖起抗日义旗,用热血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誓言。
1907年,张甲洲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目睹东北大地遭受列强觊觎的屈辱,他少年时便立下"以身许国"的宏愿。1926年,19岁的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清华大学学习。在北平求学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目睹了国家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组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曾因领导学生游行被当局逮捕,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这份在青年时代铸就的革命意志,成为他日后投身抗日战场的精神根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张甲洲悲愤交加。他毅然放弃即将完成的学业,向党组织请缨:"与其在课堂上空谈救国,不如回东北拿起枪杆子!"1932年春,他秘密返回故乡巴彦,联络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筹建抗日武装。他变卖家中田产充作军费,说服亲友加入队伍,甚至亲自潜入伪军营垒策反士兵。同年5月,"巴彦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张甲洲任队长,这支由农民、学生、旧军人组成的队伍,成为松花江以北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武装之一。
游击队初创时条件极为艰苦,队员们手持土枪、长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周旋。张甲洲身先士卒,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曾在一次突围中腹部中弹,仍捂着伤口指挥战斗直至昏厥。他注重对队伍进行政治教育,提出"抗日救国、保护人民"的口号,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使游击队逐渐摆脱了旧式武装的习气,成为深受百姓拥护的抗日力量。1932年1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这是东北抗日战场上最早以"红军"命名的正规武装之一。
江北独立师成立后,张甲洲率领部队转战巴彦、呼兰、绥化等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在呼兰县城突袭战中,他们炸毁日军军火库,缴获大批武器;在张家油坊伏击战中,以少胜多歼灭日伪军一个连,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他还积极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提出"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一致对外"的主张,推动形成了巴彦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然而,由于敌众我寡且缺乏后勤补给,独立师在连续作战中损失惨重,1933年被迫分散活动,张甲洲则根据组织安排转入地下工作。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张甲洲的抗日信念从未动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奉命前往富锦县开展抗日游击斗争,重新组建武装。同年8月28日,当他在富锦县董老茂屯召开秘密会议时,遭到当地伪自卫团的突然袭击。为掩护同志转移,张甲洲挺身而出吸引敌人火力,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牺牲前,他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张甲洲的一生短暂却炽热。他从清华园的爱国学子到黑土地上的抗日将领,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对民族的忠诚。他创建的江北独立师虽未最终壮大,但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播撒下的抗日火种后来汇入东北抗日联军的洪流。如今,在巴彦县的烈士陵园里,张甲洲的墓碑静静矗立,碑文中"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字样,正是这位抗日英烈一生最生动的注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灯塔。
投笔从戎赴国殇
白山黑水起苍黄
巴彦烽火山河破
劲旅旗开日月光
喋血孤城催战鼓
埋骨荒丘映寒枪
英魂未远风犹烈
犹带当年侠气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