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
“学生官”马平烈士
马平,贵州省贵阳市人,1962年11月出生。1979年6月,马平高中毕业,他既不羡慕工程师荣耀,也不追求诗人的烂漫,毅然考入了昆明陆军学院。
马平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的家庭,从小就佩服岳飞、霍去病这些历史上抗敌卫国的英雄豪杰,向往那些在硝烟烈火中视死如归的英雄,他在自己创作的一本未完成的中篇小说中,热情描绘了当代中国边防军人的生活,并借主人公的口立下誓言:“只要发生战争,我一定要佩戴英雄勋章”。
1982年7月,马平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了,被分配到11军31师93团5连二排任排长。他是一位富有青春活力和崇高理想的年轻军官。初到连队任职的时候,有人暗地里笑话他“学生官”“贾宝玉”,“枉生一副好皮囊,……”面对这些闲言碎语,他既不争辩,也不怄气,抱着是金是铁,炉中见的决心,致力于把军校学到的军事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学生军官的偏见。
考验的时候终于来了。
马平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者阴山的收复战!在战前练兵的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官兵们惊奇的发现马平这个学生官,无论是潜伏、侦查、还是翻山越岭,他干的比老兵还利索,特别是他那灵活机动、足智多谋的脑袋瓜儿,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1984年4月23日,马平带领4班长黄玉林和通讯员高仁久到前沿一线去侦察地形。在回营的某高地南侧,高仁久突然轻轻惊叫一声“排长,有地雷”马平一听马上命令他和黄玉林原地不动,他自己猫腰走动,四处查看,发现左侧山洼处敌人布了一个弧形的拌发雷场。一根根绿色的钢丝像毒蛇一样盘缠着一串串的地雷,隐藏在草丛中。马平一看,立刻联想到了即将打响的战斗,这片草丛,是作战计划中我军穿插分队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把地雷及时排除,那就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伤亡,怎么办?回去请示报告已经来不及了。他想了自己作为一个指挥员的职责:只要不违背上级总的意图,就应该当机立断,灵活处置遇到的紧急状况,为战斗的胜利尽心尽力。
马平和两名战友一起,利用浓雾作掩护,很快排除了25颗地雷 ,为部队顺利穿插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天,前线指挥部通令嘉奖了马平这种对战斗负责的主动精神,马平受到师首长的高度肯定和表扬。
1984年4月30日凌晨,收复者阴山的战斗打响了!经过充足的炮火准备后,我军主攻部队开始从正面向盘踞者阴山的敌人发起冲击。
马平带领二排迅速的向越军侧后插去,在4号和5号高地之间的低凹处,二排突然遭遇敌人的炮火和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等武器的疯狂的扫射,马平率领二排迅速巧妙的通过了宽约200米的火力封锁区后,迅速组织机枪和火箭筒压制越军的火力,率先夺起了28号高地西北侧的无名高地。
按照原来的战斗部署,攻下无名高地后,由一排主攻,二排助攻26号高地。由于越军炮火的封锁,一排没有到达出击地域,马平主动向连长请战“连长,我们上”,于是二排由助攻排变成了主攻排。马平将两个班配置在左右两翼形成钳形夹击,自己带领一个步兵班和全排的火箭筒手实施中路突破。守卫26号高地的越军迅速瓦解,马平和战友们仅用了9分钟,就攻下了26号高地,为配合主力部队向敌营部盘踞的柴山堡、新寨方向进攻,马平再次向连长请示,要求攻打24号高地。连长批准后,马平和副连长张国平率领四班向24号高地发起冲击。
24号高地居高临下,扼守着一条公路,是敌我必争的一个制高点。由越军的一个加强班把守。激战中,马平亲手击毙两名敌人,敌人扔下7具尸体后狼狈逃窜。
到这个时侯,马平已经带领二排连续攻占了三个高地,逼近了敌人的老巢柴三堡、新寨。
柴三堡、新寨是越军独立三营的营部所在地,位置十分重要,他背靠23号高地,23号高地又与者阴山主峰相连。南接53号高地,可以随时得到越军的增援,越军在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弹药和军用物资。为了抓紧战机向敌人纵深发展,在与连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马平和副连长张国平一起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4班留下防御,5班、6班发起进攻。当马平和战士们冲到离敌人营部不远的公路转弯处,突然遭遇到右侧高地半山腰处两个山洞的火力袭击,马平当即命令3名火箭筒打回了两次齐发。齐射六发全中,全歼灭了洞内守敌。这时,另一伙越军躲在一排营房里,疯狂的向我进攻部队射击,马平夺过一个战士手中的火箭筒,迅速瞄准射击,第一发射中敌人的一间仓库,里面的枪声顿时哑了,第二发命中了敌人的一栋营房,两名越军被炸死,未死的一名丢下枪,窜到另一个营房里逃命。马平借着爆炸的烟雾带着战士虎绍清冲到越军营房门口,马平端起冲锋枪,先向屋里扫射一梭子弹,接着闪身冲了进去。他的脚步刚刚落地,突然炸起了天崩地裂的巨响,原来是狡猾的敌人在门口安放了一颗定向地雷,定向地雷引爆了屋内的炸药,顿时浓烟滚滚,房屋架也被炸飞,马平和虎绍清两位同志壮烈牺牲。
激战过后,战友们悲痛万分,呼喊着马平排长的名字。从山上找到山下,在离爆炸点30多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马平难以辨认的遗体,被炸坏的指挥机、冲锋枪………
在者阴山前线指挥部蓝色作战记录册上,一行端端正正的字这样记载着:
1984年4月30日12:06 五连二排排长马平同志壮烈牺牲,所在五连已攻下柴山堡越军独立第三营营部。
1984年5月的一天上午,者阴山花环簇拥的西畴烈士陵园里,走来了一队战尘仆仆的前线将士,他们在一块立着“马平烈士之墓”的墓碑前,脱下军帽,久久默哀,肃立在队前的师首长廖锡龙,黑红的脸上挂着泪花。他慢慢的抬起头,望着墓碑上的英雄的名字,情意深长地说,“上级首长的作战意图,要通过有头脑的基层指挥员去实现,马平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有头脑、有胆识的优秀基层指挥员!”平吊之后,廖首长回头招呼随行人员,一起把特意从者阴山上挖来的一棵青松,亲手栽在马平烈士的墓前。他一边培土,一边轻轻说“这棵松树应该献给马平,他最有资格享受这种荣誉。”
1984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马平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马平烈士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他的英勇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烈士父母的深明大义与无尽思念更让人动容。
马平烈士的父亲和母亲,将对儿子的爱化作对烈士精神的守护,几十年如一日保留着孩子房间的原貌。床、被子、床单、书籍,甚至就连马平生前摆放东西的习惯也没有变化。奖状、证书、照片……一个房间里整齐陈列着马平生前的东西。每天,马平的母亲魏志珍都要整理和擦拭儿子留下的“宝贝”。在这间小小的卧室里,曾经的一切——熟悉依旧、环境依旧、思念依旧。这份深沉的亲情与家国情怀,让我们备受感动与敬仰。马平烈士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和家人的这份坚守,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