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汾酒情缘
文/张煜
古来三晋大地,是潜龙藏凤之宝地。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坐落于黄土高原,巍峨太行东为屏障,峻拔吕梁西作护卫。黄土高原脊梁挺起,黄河母亲玉带环绕。这里是璀璨辉煌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佛释儒宗教智慧融合的源头,是坚韧不拔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是同仇敌忾的革命聚集地。这里书写过中原大地之沧桑变迁,目睹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刀光剑影的兵戈缭乱;经历了草原和中原文明的水乳交融,镌刻下尧舜时期华夏民族的起源;听闻过五台高僧悲悯苍生的佛学讲诵;感怀过明清晋商百折不挠的奋斗历史,垂泪过抗日战争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这片厚重沧桑的土地,山蕴钟秀,河藏毓灵。吕梁之灵脉蜿蜒不绝,汾河之古韵悠远绵长。汾河水之清澈甘甜,吕梁山之巍峨壮丽,成就格调高雅,品质纯一之佳酿——汾酒。
它清甜纯净的味道,曾经飘散到晚唐春雨绵绵的杏花村,飘进愁肠百结的杜牧心头;飘到北齐武成帝高湛宴请河南康舒王的宴席上;成帝盛赞之余,推荐给身边大臣和亲属们;它也曾飘进明清时期的山西大院,随着晋商的足迹踏遍祖国大地,成为茅台和五粮液的酿酒工艺鼻祖;还飘到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用它纯净恬雅的品质征服了苛刻的国际评委们,成为中国在此次国际大会上唯一获得过甲等奖章的白酒。
清明雨,杏花村,牧童短笛踏歌声。
酒飘香 琼浆露 消却人间万古愁
汾酒,不仅承载着古韵悠长的酿酒文化,记载了晋中大地古朴的民俗,更是深深蕴含了至真至深的民族情感。
如果说,茅台是历经磋磨而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五粮液是蕴藉含蓄的婉约诗人,那么汾酒就如同清丽脱俗的少女,外柔内刚,秀外慧中,她柔弱纤细的外表之下自有一股刚毅坚韧之英气。
她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山西平遥古城里,轻轻抚摸那斑驳的城墙,凝目注视一段段厚重的青砖灰瓦,那上面每一处纹理都是时光的刻痕,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辉煌。
她静静地翻开那一页页泛着墨香的书页,追忆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白酒酿制的悠远历史。汾酒,宛如其中那散发纯净光辉的明珠,无华美绚丽之光,少夺目争辉之意,息却功名利禄之心,停下攀比竞逐之步。她不烈不躁,不急不争, 纯净清淡,恬静自然,自有一段让人为之动容的冲和韵味。
我初次认识汾酒,是在初中二年级。当时跟着父亲一起参加同学聚会酒席,当时父亲刚刚步入不惑之年,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纪。
酒席间,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们落座后,几杯酒下肚,谈兴渐浓,话匣子如同山涧里的泉水,汩汩而出。
我至今犹记得,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际,大人们畅谈当年的往事,仿佛回到了校园那葱茏清澈的岁月,房间里面洋溢着久别重逢的质朴气氛。
“来来来,老张,尝尝这42度汾酒,味道绝了!” 余叔叔鼻尖微微泛红,将手里的酒一干而尽,眼睛里面闪烁着灼灼的光芒,不容分说往爸爸的酒杯里倒。
父亲刚要推辞酒量不行,豪爽的余叔叔仿佛猜到了父亲的心思,先声夺人:“这酒一点不烈,不上头,冲劲小,有果香和米香的味道,清甜好喝,克好喝了,你尝尝!”
余叔叔喝得高兴,连山西话都出来了。父亲终究还是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好奇这酒难道果真这么好喝?
只见父亲微呷一口,略一停顿,眉毛上扬,脸上显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他嘴角微微扬起,回味片刻,竟然毫不犹豫地又喝了一大口,连连叹道:“好酒好酒!这汾酒果然名不虚传哪!”
片刻的安静后,气氛再次热闹起来。
席间,大家提议让我给大人们倒酒,我趁机拿到了这个古香古色的酒瓶,仔细端详起来。洁白细腻的底色上,用简笔青笔勾勒,淡雅高洁,深邃沉静,一清到底,不落杂色,无一丝绚丽浓烈之色彩,绝繁琐细密之描绘。竟然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意境。青花色的釉彩散发清冷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颇有“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味道。我手轻轻触摸,质地细腻润滑,好似温润丝滑的和田玉一般。
我忍不住打开瓶盖,一股悠悠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吸了吸鼻子,深深嗅来,甜甜的果香和粮香交织而成的气味沁入心脾,让人倍感清新爽利。
我用舌尖轻轻抿了一口,感觉棉软润泽,如甘泉划过舌尖,回味片刻,丝丝清甜的果香味道渐渐蔓延上来,还隐隐可辨出浓郁芬芳的米香之气。
我再次拿筷子沾了一滴送到嘴巴里,细细品去,浸润进五脏六腑,如嫦娥之长袖,棉柔丝滑,不掺杂质。没有烈马悍将之骁勇之气,也绝无莽夫武士冲锋之势。她如一位恬静的邻家少女,清雅芬芳,气味纯净,不烈不躁,回味悠远。
酒席间,我一边把玩精致的酒瓶,一边听大人们回忆二十年前的往事。时光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我看着这些年过不惑的叔叔阿姨们或深情追忆,或开怀大笑,或伤感落泪,或畅谈无束。岁月在烟火寻常中如汾河水一去不返,情义依然似青翠吕梁山未曾老去。那如火如荼的年代,曾经镌刻下多少刻骨铭心的感人故事!
我静静听着他们讲述当年的往事,心潮仿佛波涛翻涌的大海,跌宕起伏,不能平静。
“可惜,张潇没有等到今天,他走得太早了!”父亲一句伤感的喟叹,在场的人无不红了眼圈。静无声息的气氛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没有言说的心绪,一如平静的海面下汹涌翻滚的潮流。
席上有人在用手帕擦拭眼角溢出的泪水,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扼腕叹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痛楚至深的悲伤,竟然是无声的。
为了缓解悲伤的气氛,余叔叔起身给大家倒酒:“来来来,二十年后再次聚会,好几个同学都是远道特意赶来,平时忙忙碌碌,相聚不易,大家随意,我先干为敬!”说罢,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听父亲说李叔叔是当年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他眼泛潮红,也拿起酒杯,饮了一大口:“77年临近毕业的那个夏天,真煎火,烤得地面都要化成热浆了。当时我跟教轧钢工艺的老师起了矛盾,觉得57分他就是不给我及格,是有意刁难我。第二天工艺老师要求我们大中午顶着热日头去钢厂实习,我躺在宿舍就是不去。回来老师批评我,我不服气,还当着系主任的面和老师杠了起来。我窝着一肚子火回了宿舍的时候,张潇看我脸涨得通红,满头大汗的,直接拉我来到饭店。要了一瓶42度汾酒,一盘凉拌猪耳朵,一碟拍黄瓜和一盘海带丝,陪着我从下午五点一直喝到晚上十点多。”李叔叔的声音渐渐微弱,好像被棉花堵住了一般,他微闭眼睛陷入了回忆。
此时,我看到旁边的石阿姨眼眶里泪水渐渐蓄上来,几欲滚落之际,她用手背连忙擦去,低着头转过身在包里面找纸巾,透过她低垂的发丝,我清晰看到泪水已经在她的脸庞滚落而下。
她拿着包去了卫生间,脚步匆匆。我知道对于经受过生活磨难捶打的中年人,那份不愿意在人前落泪的倔强。
“那时候真是年轻,处处是棱角,还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不懂得收敛啊!”李叔叔的眼睛里一团水雾弥漫上来,他的声音哽咽了。
“每次喝到汾酒,我都会想起那个场景。毕业这么多年了,我最想见的人就是他……”
李叔叔长吁一口气,强忍悲痛,端起酒杯:“现在张潇不在了,我提议咱们74届轧钢的同学,手里的酒能干就干,不能干的随意,女士们以茶代酒,敬咱好兄弟一杯!相信张潇在天有灵,也知道咱们同学心里从来没有忘了他!这份情,就像这汾酒,味道干净,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浓厚!咱74轧钢的同学要化悲痛为力量,为了自己,为了咱亲人,把身体保养好!为咱国家轧钢事业再奋斗二十年!”
大家不约而同站起身,端起面前的茶杯和酒杯。李叔叔又拿起一个空杯子,斟满了汾酒:“这杯酒,我就替张潇喝了。他永远是咱们的好兄弟,好同学。他如今不在了,听说他爱人工资不高,留下两个娃,一个在上高中,一个在上小学,咱们同学谁有能照应的,能出钱出钱 能出力出力,帮好兄弟把孩子培养长大。他这俩娃,就是咱们七四轧大家庭的孩子!”
话音未落,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一浪高过一浪,热烈而持久,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更激起内心的震撼和共鸣!每一个掌声都如同激荡巨石的千层浪,让人感怀,催人奋进!
李叔叔庄重地双手擎起酒杯,喝下一半,另一半他缓缓倒在地上。纯净的汾酒,滴滴从酒杯落下,清澈如琥珀,棉柔如丝锻,寄托哀思如许长,追忆过往同窗情!
彼时石阿姨已经回来落座,听着李叔叔这番感人肺腑的话语,她眼角噙着泪花用力鼓掌,嘴角漾起会心的笑容。
时光荏苒,三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只有14岁的我,如今也到了不惑之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多少物是人非,欲语还休。唯有汾河水,潺潺东流,巍巍吕梁山,峻拔常青;难忘汾酒香,蕴藉悠长,怀念同窗情,情深义重!
感情之真,之纯,之净,历经岁月洗练而历久弥香,恰如这取自天地精粹,自然孕育的汾酒,杏花村之井水为其本,黄土高原高粱大麦为其根,地缸发酵工艺为其魂。纯净之质蕴于内,清冽之神发于外,醇香之美气扬其名,诚挚之情蓄于中,成就汾酒至真至诚之品质,孕育一方儿女淳朴诚挚之情怀!
写至此时,口中不禁吟出两千年前杜牧那首广为传诵的七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张煜,1978年6月出生。河北迁安人,文学硕士,副教授职称。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省市级课题10余项,2020年获得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原创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