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重返肉市
杭州城西的肉市依旧腥气扑天。清晨,屠夫们正忙着支摊、宰杀,吆喝声与牲畜哀嚎混作一团。忽然,一个身着褐色僧衣的魁梧和尚出现在街口,步伐沉稳地向肉市走来。
"看,来了个和尚!"
"化缘的?怎么往肉市跑?"
"咦,这和尚好生面熟..."
窃窃私语声中,和尚停在了曾经张屠户的摊位前——如今那里站着个满脸横肉的年轻屠夫,正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
"这位师父,买肉?"年轻屠夫咧嘴一笑,露出参差不齐的黄牙。
和尚合十行礼:"阿弥陀佛。贫僧了业,特来为诸位诵经祈福。"
肉市突然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哄笑。
"诵经?在肉市?"
"和尚,你走错地方了吧!"
"去去去,别耽误我们做生意!"
了业不恼不怒,只是微笑站立。这时,一个沙哑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谁在那儿捣乱?"
屠夫们自动分开一条路,一个膀大腰圆的中年汉子大步走来——正是肉市的新把头,王屠户。他眯眼打量了业,突然脸色大变:"你...你是张猛?!"
这个名字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面,激起阵阵涟漪。
"张猛?那个放下屠刀的?"
"不可能!张猛哪有这么...这么..."
"真是他!眼神变了,但轮廓没变!"
了业向王屠户合十:"王大哥,好久不见。贫僧法号了业,张猛已是过去。"
王屠户上下打量他,表情复杂:"听说你跟济公活佛出家了,我还不信...没想到是真的。"他突然压低声音,"李三的事,你知道吗?"
了业点头:"听说了。正因如此,贫僧特来为诸位讲说因果。"
王屠户脸色阴晴不定,最终挥了挥手:"要讲去别处讲,别耽误我们做生意!"
了业不疾不徐:"就在此处便好。贫僧不会妨碍诸位,只在一旁诵经。"说罢,他在肉市角落找了块空地,盘腿坐下,开始诵念《地藏经》。
屠夫们起初不以为意,继续忙碌。但随着了业诵经声不断,有人开始心神不宁——剁肉时下刀偏了,称肉时算错了账,甚至连讨价还价都少了往日的狠劲。
中午时分,王屠户忍无可忍,走到了业面前:"和尚,你到底要怎样?"
了业睁眼:"贫僧只希望诸位听听李三的故事。"
"李三..."王屠户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死得太惨了..."
周围的屠夫也聚拢过来,七嘴八舌:
"听说七窍流血!"
"临死前一直喊'它们来报仇了'!"
"仵作说五脏六腑都烂了,像被什么东西从里面啃的!"
了业等他们说完,才缓缓道:"李施主临终可有什么遗言?"
王屠户搓了搓手,声音发颤:"他说...说'张哥是对的,杀生真的会遭报应'...还让我们赶紧放下屠刀..."
肉市一片死寂,只有苍蝇的嗡嗡声。了业轻叹一声,从怀中取出一串佛珠:"这是贫僧为李施主准备的往生咒念珠,已诵满十万遍。不知可否放在他生前摊位处?"
王屠户默默点头,亲自引了业来到李三的肉摊——如今空着,没人敢接。了业将佛珠挂在摊位上,合十诵经。几个屠夫不由自主地跟着双手合十。
"诸位,"诵经完毕,了业转身道,"贫僧与李施主曾是同行,都造下无数杀业。区别只在他继续,我停止了。结果诸位已见——他惨死,我安康。这不是巧合,而是因果。"
一个年轻屠夫忍不住问:"可我们不杀生,吃什么?"
了业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诸位可知道贫僧这一个月靠什么过活?"
屠夫们面面相觑。
"贫僧每日托钵乞食,帮人抄经、干活,偶尔采药换钱。"了业微笑,"虽不富裕,但心安理得,夜无噩梦。"
王屠户皱眉:"我们大字不识几个,除了杀猪宰羊,还能干啥?"
"王大哥当年不是会木工吗?"了业突然问。
王屠户一愣:"你...你怎么知道?"
"李施主提过。"了业目光柔和,"他说您父亲本是木匠,您为养家才做了屠夫。"
王屠户眼中闪过一丝怀念:"是啊...我爹做的家具,在杭州城也是一绝..."
了业不再多言,只是双手合十。他知道,种子已经种下,剩下的交给时间。
接下来的日子,了业在肉市旁搭了个简易草棚,每日早晚诵经,白天则帮附近商户干活换取食物。屠夫们从最初的排斥,到渐渐习惯他的存在,甚至有人开始向他倾诉烦恼。
一个月后的清晨,了业正在诵经,王屠户突然带着几个屠夫来到草棚前。
"了业师父,"王屠户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我们想试试。"
了业抬头:"试什么?"
"放下屠刀。"王屠户深吸一口气,"昨晚...昨晚我们都梦到李三了...他说...他说下面好痛苦..."
了业不动声色:"诸位想清楚了吗?这不是易事。"
一个年轻屠夫站出来:"我想好了!自从听了师父诵经,我每晚都做噩梦...梦见那些猪羊找我索命...我受不了了!"
其他人纷纷附和。了业这才起身,从草棚里取出一个小木箱:"这里面是济公活佛亲笔所写的《转业经》,专为屠夫转行所用。内有各种手艺入门之法,还有几家愿意接收学徒的商铺名单。"
王屠户惊讶地接过:"师父早就准备好了?"
了业微笑:"济公活佛说过:'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诸位是因见恶果才想改变,虽迟不晚。"
就这样,杭州城西肉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十几个屠夫集体收摊,在了业的带领下,将屠刀沉入西湖,并在湖边立誓永不再造杀业。
消息传开,全城震动。有人称赞,有人怀疑,更有同行咒骂他们是"叛徒"。但了业始终平和以对,每日带领这些"前屠夫"们诵经、学习新技能,甚至组织他们去帮助那些曾被他们强买强卖的农户。
三个月后,当王屠户的第一件木工作品——一张精巧的小凳卖出去时,这个粗犷的汉子竟像个孩子般哭了。
"了业师父,"他抹着眼泪说,"我这双手,终于做出能给人带来欢喜的东西了..."
了业拍拍他的肩:"善哉。这就是佛说的'正命'——以正当方式谋生,自利利他。"
就在一切向好之际,一场意外发生了——一群不满的屠夫联合起来,趁夜烧毁了了业的草棚和那些转行屠夫的工作坊。当火光冲天时,了业却不在现场。
他正独自一人在西湖边打坐。望着水中月影,他突然听到背后有脚步声。
"师父。"了业头也不回。
济公摇着破蒲扇,晃晃悠悠地走到他身边坐下:"不错嘛,知道我要来。"
了业微笑:"弟子只是觉得,今晚月色这么好,师父应该会来赏月。"
济公哈哈大笑,从怀里掏出一个酒葫芦,豪饮一口:"怎么样,度化屠夫的感觉?"
"不是弟子度化他们,是他们自己度化自己。"了业望着月影,"弟子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
济公满意地点头:"这话有点悟性了。"他突然指向远处冲天的火光,"看,你的草棚着火了。"
了业转头,却面色平静:"烧就烧吧,本来也是临时之物。"
"不心疼?"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愤怒?"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接下来怎么办?"
"随缘而行,继续度化。"
济公拍扇大笑:"好!好!可以出师了!"
了业却突然跪下:"师父,弟子有一事相求。"
"说。"
"请师父为那些转行屠夫赐个法名,给他们个正式皈依。"
济公眨眨眼:"你自己不就是和尚吗?自己来!"
"可弟子..."
"怕什么!"济公用蒲扇拍了业一下,"心即是佛,你就是佛!"
了业浑身一震,如醍醐灌顶。是啊,何必总是依赖师父?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自度度人!
济公站起身,摇摇晃晃地走了,歌声随风飘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了业望着师父远去的背影,深深拜下。当他起身时,脸上已是一片清明。
第二天,当那些转行屠夫垂头丧气地聚集在西湖边时,了业带来了一个消息:
"昨夜济公活佛托梦给我,说要在灵隐寺为诸位举行皈依仪式。"
王屠户等人又惊又喜:"真的?活佛肯收我们?"
了业点头:"活佛说,放下屠刀,即是佛子。"
就这样,在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前,三十多名前屠夫跪地受戒。虽然济公本人并未现身(了业知道师父肯定躲在某处偷看),但仪式庄严,众人诚心。
仪式结束后,王屠户问了业:"师父,接下来您要去哪?"
了业望向远山:"随缘而行,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王屠户突然跪下:"请师父收我为弟子!我愿意追随师父弘法利生!"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跪倒。了业连忙搀扶:"诸位请起。修行不在形式,而在真心。只要心存善念,在家亦是修行;若心术不正,出家也枉然。"
王屠户坚持道:"那我就在家修行,但求师父指点!"
了业微笑:"善。那每月初一十五,我们在此聚会诵经,交流心得,如何?"
众人欣然同意。从此,杭州城多了一个特殊的佛教团体——"转业社",成员都是放下屠刀的前屠夫。他们互相扶持,学习新手艺,更以自身经历劝化其他杀生行业者。
而了业,真正的云游生涯才刚刚开始。他告别杭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身后,是重获新生的同行;前方,是无量众生等待度化。
临行前,他最后看了一眼西湖。水中月影婆娑,仿佛映出济公的笑脸。
"南无阿弥陀佛。"了业轻声念道,转身融入晨雾之中。
[全文完]
——
后记:一把屠刀与一轮明月
写完《济公游记之明心见性》的最后一个字,我静坐良久。窗外正是盛夏,蝉鸣如雨,恍惚间仿佛看见济公摇着破蒲扇,从八百年前的南宋街头,晃晃悠悠地走进这个燥热的下午。
这部作品缘起于我对"明心见性"四字的困惑。何为明心?如何见性?这个被无数禅师挂在嘴边的境界,究竟是何等滋味?于是我创造了张猛——一个满手鲜血的屠夫,让他在济公的点化下,经历从"以刀杀生"到"以法度人"的蜕变。
了业的修行路,或许能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在这个信息爆炸却心灵荒芜的时代,我们何尝不是另一种"屠夫"?用键盘伤害陌生人,用冷漠屠宰温情,用功利计算一切生命价值...我们同样需要一场"明心见性"的觉醒。
写作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神异情节,而是了业在三个平凡瞬间的转变:当他第一次为阿宝敷药时颤抖的手指;当他面对醉汉的拳头却扶起小女孩的刹那;当他看着王屠户的木工作品流泪时...这些细微处,恰是佛性闪耀的时刻。
感谢济公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菩萨形象。他不似传统罗汉宝相庄严,而是嬉笑怒骂间点化众生。正如书中那把沉入西湖的屠刀,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完美无瑕,而是接纳自身的残缺与阴影,在泥泞中开出一朵白莲。
特别要感恩各位读者的陪伴。若这个故事曾让您在某个瞬间停下脚步,思考过自己的"屠刀"是什么,如何"放下",那便是它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书中济公最爱唱的那首偈子作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找到那把该放下的"屠刀",见到那轮本自具足的"明月"。
作者 谨识
癸卯年夏至 于江南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