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省劳模”推荐会上,齐校长竟然放弃了参与竞选的机会。尽管候选人包括他在内仅有两人,他却毫不犹豫将这份荣誉让给了别人。他的这一“慷慨”操作,让原本寄托于“省劳模”光环将长子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唉,谁让齐钊洁是齐校长的儿子呢?在大是大非面前,齐校长总是那般淡泊名利,先人后己,齐梅还能说什么呢?
彼时,齐钊洁正值高中毕业,满腔热血,亟待展翅高飞。然而,没有城市户口的他,因没机会参加招工招干考试,无法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为了能够尽快晋职,增加些许收入,他只能不断提升学历,尽快取得大学文凭。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始于不经意的瞬间。上帝在为齐钊洁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悄悄为他打开一扇窗。齐钊洁或许就是那个爬窗户的孩子。
在县城的一次抽奖活动中,齐钊洁喜中一等奖。这份从天而将的幸运,无疑为他的人生带来了重大转机。四年后,师范本科毕业的他有幸考入教育系统,成了一名国家教师。
2
翌年春,齐校长昔日的学生,为感念师恩,特意为齐校长的长子齐钊洁介绍了一个对象。女方是县城的大家闺秀,瓜子脸,亭亭玉立,长得标致淑婉,比齐钊洁小五六岁。两人一见钟情,仿佛前世便已注定,每次相见总是相谈甚欢,难舍难分。
女方父母知情后,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只需男方准备六千块礼金,其它一切从简。
可是,为了筹措这笔金额不小的礼金,齐钊洁思来想去,愁眉不展,还是觉得要与父亲商量一番。
齐钊洁走进父亲简陋的办公室,只见屋内烟雾缭绕,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一张报纸。齐校长看了儿子一眼,将枯藤似的的双手背在身后,踱着方步来回走着。
齐钊洁沉默良久,终于鼓起勇气,上前轻声问道:“爹,女方一切从简了。只是这礼金的事咋办?”
齐校长只顾低着头,一声不吭地抽着旱烟。
窗外,阴沉沉的雾雨笼罩着整个校园,屋内的空气也显得格外湿闷。
齐钊洁知道,此时跟父亲提出筹钱的要求,无疑是将他推向火堆。父亲每月那点微薄的工资,他都能数得出是怎么花的。家中不仅有三兄妹,还有几个父亲收留的学生,一大家子十几口的吃喝拉撒,全靠父亲收入支撑,不外借就烧高香了,哪有节余?!
齐校长自尊心很强,他一生除了为他的学生求人外,其它的事要他去求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齐钊洁也知道,父亲即使答应,此时也拿不出钱。齐钊洁思忖着:我年近三十,再不抓紧机会,恐怕就要打光棍了。他自幼丧母,在这关键时刻,除了依靠父亲,又能指望谁呢?
“爹,这礼金的事咋办?”齐钊洁看向父亲,但又不忍心看到父亲非常为难的样子。
“筹,筹!必须筹!”齐校长突然从沉思中醒悟过来,猛地从口里挤出简短的几个字,他瞪着湿润的双眼,瞅着不知所措的儿子。
齐钊洁接连后退了几步,心中五味杂陈:“爹,您也不易,不仅养育我们三兄妹,还拉扯几个收留的孩子。我每月工资只一百五十块,您每月工资也只三百多块,这礼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齐校长又卷上一卷烟,点上后深吸了一口:“这我知道。只是现在爹身上连六十块都拿不出呀!”看着父亲平生第一次那般无助,齐钊洁也不忍多言,弱弱地说:“既然筹不到这么多礼金,那结婚的日期就往后推推吧。”说完,他沮丧万分地走出门外。
“洁儿,你等等……”
齐校长急忙把摁灭的喇叭筒烟蒂丢在瓷缸里,拄着拐杖追了出来。
齐钊洁驻足,转过身问道:“爹,您想到办法了?”
“办法倒是有一个……”
“爹,您不会是向四爷爷借吧?”
一说起四爷爷,齐校长愧疚不已:“爹当年离家徒步千多里,投奔你四爷爷找工作……。爹读三年高中,也是你四爷爷一直资助的,这笔钱现在都没还,怎好意思再开口呀?”
“爹,那咋办?”
……
离结婚的日期越来越近了,齐钊洁家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到五百块。齐校长着急了,齐钊洁也着急了。
3
春季的一个星期六中午放学后,虽是仲春,午时的阳光却如同烈火般炙烤着大地。心急如焚的齐校长拄着拐杖,带着齐钊洁在集镇及附近村子借钱。
汗流浃背的齐校长拄着拐杖,走街串巷,一个下午只借得五百块,这钱还是本校的一名女老师主动借给他的。真是文钱逼死英雄汉啊!齐钊洁看到父亲眼眶湿润、脸色苍白,长脸下拉得厉害,内心如同刀割般难受,心想:父亲一生铮铮铁骨,很少求过人,如果不是为我筹措结婚礼金,也不会向别人低头。
第二天,联校卫校长听说后,来到齐校长房间,主动借给他五百块,他呵呵笑道:“老齐啊,听说你长子要和城里的大家闺秀结婚,这是好事,可喜可贺呀!你长子快奔三了,不能再错失这良缘了!我这当校长的,自然得支持你一把。”
齐校长接过钱,眼眶微红,连声道谢,接着赶紧写了张借条,双手递给卫校长。
“老齐,你这是干啥?不就五百块钱吗?咱们之间何须如此见外?”卫校长说完,当场撕毁了借条。
然而,两天过去了,齐校长才筹得一千五百块,距离六千块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齐校长把这带着体温的一千五百块现金交给齐钊洁,弱弱地说:“洁儿,爹在这所学校当了十几年校长,始终秉持严谨治校的原则,资助贫困学生、供收留的几个孩子上学五六年,未曾攒到一分钱。五年前,为了让收留的孩子们有栖身之所,爹借遍亲朋好友,累积了六千块的债务,至今仍有许多账未清偿。如今,爹已无颜再向那些亲朋好友借!筹这礼金不是小钱,老师们都不容易,你千万不要向同事开口……”
“爹,您为我,为这个家付出太多太多了!更何况家里还有几个收留的孩子要生活。剩下的钱,我自己想办法。”齐钊洁深情地说。其实他心中并无良策,只是不愿看到父亲那失望的眼神。
而后,齐钊洁孤身一人,凄凄惶惶地来到学校左面的山坡上。他突然想起逝去二十几年的娘,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
残阳如血,蒿草清凄。齐钊洁痴痴地望着对面的远山发呆,忽然一只纤瘦小手搭在他左肩上,“齐老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没什么大不了的!车到山前必有路!”齐钊洁回头一看,发现竟是嫣老师。
“我也是刚从你未过门媳妇那里知道情况的,就提前回校了。这五百块钱,你先拿去救救急,若不够的话,我再找想办法。”嫣老师的出现,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了齐钊洁心中的阴霾。
“嫣老师,真是太感谢你了!我爹太固执了,以前罚过你几次款,你还……”
嫣老师深情道:“你是你,你爹是你爹。哎,十一年前,我确实恨过你爹,三年前你调入我校第一天开会迟到了几分钟,不也罚过款吗?”她边说边把钱塞进齐钊洁的上衣口袋里。
“现在回想起来,你爹当时那么做是对的,不然的话,我也不会成长得这么快,我们学校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更不会成为全国先进单位。我还要感激他哩!你爹十多年一直义务守校、不计报酬加班,你家那么困难还供收留的几个特困学生上学,你爹太不容易了!我只比你大三四岁,孩子都读三年级了。你年纪也不小了,赶紧筹钱。”
齐钊洁背着嫣老师偷偷抹了把眼眸转过身来。嫣老师微笑着对齐钊洁说:“齐老师,我为你高兴,你女朋友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她知道你家一时难以筹到那么多钱,就悄悄让我把她多年积攒的一千块私房钱带给你。看来你女朋友很在乎你!你不能辜负她的一片心意,更不能错失这次良缘啊!”齐钊洁双手颤抖地接过钱,眼眶再次湿润。
4
齐钊洁十分清楚,到目前为止,能给他帮助的,或许只剩三叔和四叔两家了。四叔自中师毕业工作后,利用寒暑假给人做工,再说四婶也是老师,家境相对宽裕些,向他们借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两天后的一个深夜,四叔四婶突然急急忙忙来到齐钊洁房间,关切地问他礼金筹措情况。
齐钊洁请四叔四婶坐下,腼腆地说:“已筹得三千,还差三千。”
“哦。”四婶深情地说:“我,我们知道,你任教五年,读四年大学要用钱,你父亲这几年供收留的几个孩子生活、上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你与城里的姑娘结婚,这是大事,也是喜事!我和你四叔坚决支持你!你四叔这几年利用寒暑假给人做工,有点积蓄,我再向亲戚借,给你凑个一两千。你问问你三叔,看他家手头宽裕不?若差钱,一定要告诉我们!”
星期天一到,齐钊洁乘早班车来到临县三叔三婶单位,说了来意。三婶二话不说,当即向同事借了一千块,给了齐钊洁:“钊洁啊,要是钱不够,我们再想办法。”
齐钊洁连忙点头致谢:“三婶,够了,够了!”
三叔和蔼可亲道:“老侄呀,回去告诉你爹,让他管理学校别再那么刻板,那么严厉了。五十好几的人了,好好保重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第一!”
“好,我一定转告我爹。”
“这才像我的大侄子嘛,齐家男儿要有血性。这就对了!”
三叔说完爽朗大笑起来,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侄儿。叔侄许久没有分开。
几天后,齐钊洁如愿结了婚。婚礼算是比较风光,齐校长褪去阴沉多日的脸,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关键时刻,齐钊洁得到了亲朋好友的帮助,这恩情他一辈子铭记于心!
第二年七月,有本科文凭的齐钊洁被直接定为“小学高级教师”。这算是了却了齐校长多年的心愿。
齐钊洁结婚后的第四年,齐校长却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结束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留给家人的近两万块的债务。而这些债务大多是他资助、收留贫困学生而欠下的。
齐校长去世后的第五年,齐钊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路上,齐钊洁历经风雨,凭借着个人的努力打拼,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对于家中的债务,他每月都会尽力偿还一些。
一个星期天,齐钊洁给四婶还钱。四婶深情道:“钊洁呀,你可能不知道,当年我和你四叔为什么深夜突然去你房间,问你礼金筹措情况?”
“不晓得。”
“当年你父亲把筹得的一千五百块钱交给你后,还差那么多钱,你爹心里难受,觉得对不住你娘!就拄着拐杖爬到你娘坟前忏悔,哭得撕心裂肺!那天晚上,我和你四叔正好有事路过,听到你父亲凄惨的号哭声,我们好言相劝,才把你爹搀回学校!”
说着,四婶哽咽起来,“你爹并非不帮你,真的是力不从心!其实你爹最疼爱你!只是他一生信仰至上,见不得有学生失学,他倾其所有扶贫助学,才导致家境贫寒,欠债累累!”
5
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了,齐钊洁也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深切体会到父亲当年的艰辛与不易。齐钊洁一家勤俭节约,也将礼金和父亲其它生前的债务逐一还清。
清明节,齐钊洁带着妻子、儿女,长跪在孤零零的父亲坟前。齐钊洁痛哭流涕:“爹,儿能还清所有债务,却还不清您对我一生的恩情!……”
作者简介:覃盟,笔名向晏漪,一九六六年生,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中共党员,从事贫困山区教育三十八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作协会员,湖南省第二期电影编剧研修班学员,编剧。代表作:长篇融媒体图书《拐杖校长》,长篇报告文学《红烛》。《不朽的师魂》获第八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信仰本色》获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红烛情》获鲁迅杯·“文学照耀中国”全国文学大赛铜奖,《不朽师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参评资格,《红烛》入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参评资格,改编的微电影《东荣校长》获全国微电影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