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星寒重磅科幻集,以重庆为舞台,演绎惊心动魄的末日生存史诗!
⭐四重未来,四场生存之战,人类在基因变异与文明毁灭的边缘挣扎!
⭐当核战、瘟疫、洪水与高温相继摧毁文明,重庆的钢铁森林下,幸存者用江湖血性与科技奇想重写生存法则。

科幻名家重磅推荐
作 者 介 绍

Author
现任重庆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兼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作协科幻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重庆市璧山作协副主席、重庆市璧山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迄今已出版《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典藏版)》、“碳铁之战”系列等图书35本,发表字数超过600万字,其中,《红土地》被改编为同名网络大电影。作品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天地大冲撞》获得2023年重庆市“十佳渝创渝版图书”;《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获得第二届川渝科普大会2024年度十佳科普作品;《拯救智冰体》获得2024年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科幻儿童文学优秀奖、2022—2024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内 容 介 绍

《异重庆四重奏》收录了萧星寒为重庆创作的四篇科幻故事,包括《红土地》《黄泥塝》《鲤鱼池》《龙头寺》。
《红土地》将故事设定在重庆红土地地铁站,以未来核战爆发为背景,讲述了人类被迫转入地下生存,与裸鼹鼠一族展开惊心动魄搏斗的故事。《黄泥塝》讲述在一场疫情摧毁了世界之后,黄泥塝堡垒的居民封锁家园,与蝙蝠翼族抗争的故事。《鲤鱼池》讲述多年以后大洪水淹没了全世界,重庆变成扬子海,而鲤鱼池的陆生人以蛟人和鲛人的形态在海底挣扎求存的故事。《龙头寺》讲述极端高温天气之下,龙头寺的地下真菌和植物根系结成菌根网络,入侵人类世界的故事。
四重未来,四场生存之战。在萧星寒的故事中,人类在基因变异与文明毁灭的边缘挣扎,这不仅是一本重庆地标幻想曲,更是人类命运启示录。
万物互联,交相共生,既定的宿命,无限的可能,你选择奔赴何方?
新 书 试 读

向上滑动阅览
七八米高的蜜环菌向着天空,喷撒出数以亿计的孢子,似一群恐怖至极的幽灵,无声无息地随风飘浮,然后纷纷扬扬地散落到任何一个你能想象得到的地方。
阳台,车辆,河道。
超市,医院,学校。
阳光下,月光里,雨水中。
一场无声的入侵正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然进行。
菌丝如同贪婪的触手,迅速蔓延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原本坚固的房屋在它们的挤压下,如同脆弱的纸片,纷纷坍塌。墙壁被菌丝穿透,留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孔洞;屋顶被巨大的蘑菇伞盖顶开,砖块散落一地。街道上,蘑菇们肆意生长,将水泥路面顶起,形成一道道崎岖不平的隆起,汽车被掀翻在路边,车身被菌丝缠绕,仿佛被牢牢束缚的猎物。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身上。
孢子们带着未知的恐惧,从鼻腔、口腔,还有眼睛和耳朵,从任何一个孔窍钻进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身体。那些孢子,就像邪恶的种子,在你身体里扎根、蔓延。你仿佛能感觉到它们在体内肆意生长,如盘根错节的藤蔓,攀附在器官上,侵蚀着组织。起初,只是皮肤上泛起淡淡的红斑,随后,红斑迅速蔓延、溃烂,你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扭曲变形,骨骼咔咔作响,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体内疯狂生长。你痛苦地挣扎、嘶吼,直至声音嘶哑,最终变成了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怪物,眼神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只剩下对血肉的渴望……
面对蜜环菌孢子的入侵,你所在的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蜜环菌的顽强生命力使得这场入侵难以彻底遏制。
你只能戴上好几层口罩,行走在满是孢子的空气里,生怕那微小的幽灵乘虚而入。可即便如此,冰冷的恐惧仍如潮水般将你淹没,让你无法呼吸。在这孢子肆虐的世界里,人类的未来一片渺茫,而你,只能在这无尽的恐惧中,等待着未知的命运降临。

NEW
新书推荐

当核战、瘟疫、洪水与高温相继摧毁文明,重庆的钢铁森林下,幸存者用江湖血性与科技奇想重写生存法则。
相关阅读:
【我的科幻之路⑪】去而复返:寻路我的“科幻世界”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萧星寒
2025-08-01 09:13
人物名片
萧星寒,本名秦建,重庆人,中国科幻小说作家,现任重庆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兼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代表作《异重庆四重奏》,先后获得过华语科幻星云奖、“晋康奖”、晨星奖、华语科幻电影“原石奖”、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2023年度“典赞·科普重庆”科普人物称号、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1989年,一部名为《恐龙特急克塞号》的科幻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剧中呈现的超人、恐龙、怪兽、外星人、机器人、宇宙飞船、时间旅行等元素,令当时12岁的我大为震撼,自此对科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我便开始孜孜不倦地搜寻科幻作品,但彼时国内的科幻出版物实属凤毛麟角。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远房亲戚家中觅得两册《科幻世界》,反复研读。书中收录的诸多故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如果说《恐龙特急克塞号》是我科幻之旅的启蒙者,那么这两册《科幻世界》则塑造了我对科幻最初的认知,真正引领我系统地理解了科幻文学。
跌跌撞撞中找到科幻创作方向
我的科幻创作始于1995年。创作动机可以概括为内心涌动着表达的渴望、有梦想需倾诉、有故事欲传达。
写过几个短篇后,我便为自己设定了挑战长篇小说的极高目标。显然我高估了当时自身的能力,低估了长篇创作的难度。首部长篇科幻小说《独狼原理》,从动笔至2001年方告完成,耗时4年。
完稿后,这部作品辗转于七八家出版社之间,却始终未能获得出版机会。第二部长篇《双鱼的秘密花园》虽于2005年得以出版,但反响未达预期。出版社直言,问题并非作品质量,而是其出版方向本就不涵盖科幻领域。加之当时琐事缠身,我中断了科幻阅读与创作。
2008年,《三体》的热销,重新点燃了我沉寂的科幻热情。《三体》的成功让我领悟到,如果作品足够出色,科幻小说同样能赢得读者青睐。
离开科幻创作易如反掌,重返之路却步履维艰。自2009年始,我大量阅读科幻作品并撰写评论,旨在重新找回科幻创作的感觉。机缘巧合下,我为古昊轩出版社撰写了《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对我最大的裨益,是促使我系统性地阅读了尽可能丰富的科幻作品。
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以“人工智能”为创作核心。2011年,我着手创作“碳铁之战”系列的开篇之作《终极失控》。此后10余年间,我相继完成了《零和深渊》《奇点前夜》等7部作品,总字数逾150万。
学会科幻作品的“中国化”表达
在创作过程中,我所遭遇的核心挑战是科幻的“中国化”问题。我所接触的科幻作品,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多源自西方语境。因此我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学会如何构想中国人在科幻设定中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这一关键性转变的实现,得益于中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我在科幻想象中构建并确立中国人形象,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018年末,一则关于重庆红土地地铁站开通的新闻引起我的关注。新闻中提及该站深达94米,能扛住原子弹的轰炸。我以此为背景、融合“裸鼹鼠”特性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灵感,创作了《红土地》这篇科幻小说。其荣获次年华语科幻星云奖、华语科幻电影“原石奖”,随后还被改编为同名网络电影。
继《红土地》后,我又创作了其精神姊妹篇《黄泥塝》《鲤鱼池》与《龙头寺》。4篇作品均以重庆地标命名,共享浓郁的山城地域特色,并统一以文明崩毁后的废土世界为图景,围绕“基因驱动技术”展开叙事。2025年,此4篇小说结集为《异重庆四重奏》,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迄今我已出版图书38部,连昔日屡遭退稿的《独狼原理》亦已再版两次。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诗意的世界就是科幻。我虽已中年,但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端坐在14寸黑白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凝望《恐龙特急克塞号》的12岁少年。